LTE网络下D2D通信系统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wzh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经历了从第1代以语音业务为代表的移动电话系统,到目前大规模商用的第4代(4G)以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为代表的无线宽带系统的持续演进。当前阶段,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网络通信容量的急速增长,面向5G的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需求也更加迫切,开始受到业界极大关注。无线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虽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给各大运营商带来了新的商机,但随着客户需求的越来越高,也为运营商带来了许多的压力与挑战。一方面,传统的无线通信性能指标,比如网络容量、频谱效率等需要持续提升以进一步提高有限且日益紧张的无线频谱利用率;另一方面,更丰富的通信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终端用户体验的提升以及蜂窝通信应用的扩展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演进方向。作为未来5G的关键候选技术,D2D(D2D:Device-to-Device)通信实现了数据在终端间直接传输,具有节省频谱资源、提高网络容量、降低终端能耗、缩短延时等优点。本文讨论并且分析了在LTE网络中引入D2D通信后所带来的干扰协调问题及功率控制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针对单小区环境下D2D通信引入的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容量最优的中继选择算法。该算法首先通过为基站和D2D接收端设置合理的信干噪比阈值得出通信的中断概率,其次根据中断概率分析得出D2D通信的中继触发条件,最后对于满足中继触发条件的D2D通信对,在由K个候选中继用户组成的集合中选择基于容量最优的中继。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蜂窝通信相比,带有中继的D2D通信能充分利用小区空闲资源来有效提高用户容量,从而提升系统性能。为研究D2D通信在多小区蜂窝系统中的性能,本文针对多小区蜂窝系统中D2D通信与蜂窝通信间存在的干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干扰限制区域的动态功率控制算法。首先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定量描述通信中存在的干扰,其次在分析中断概率和区域频谱效率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级仿真,研究D2D用户的密度、D2D通信间的距离以及干扰限制区域的大小对通信中断概率、区域频谱效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蜂窝系统中,干扰限制区域的增加能有效减小通信中断概率,提升系统区域频谱效率。
其他文献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推动着人类创造新世界。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人们通
大脑是生命活动的高级指挥中枢,它是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及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耦合形成的复杂脑网络系统。本文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
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普及和功能的日益多样,其耗电量也不断增加,这些变化对其中的电源管理芯片性能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有鉴于此,本文设计了一款同步峰值电流模式升压型(Boost)DC-DC变换器,具有效率高、输出纹波小、面积小等优点。本文首先对DC-DC变换器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以及常见拓扑结构、控制方法和反馈方式进行了介绍。然后详细分析了系统的环路稳定性原理,并采用Simplis软件对系统进行建
未来的多媒体无线通信要求能够同时传输多种不同质量要求的信息,自适应多分辨率M进制正交幅度调制(MR-MQAM)可根据不同信息的重要性对其进行不等差错保护,显著提高了无线通信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便携移动“通信与计算”终端的普及,人们不再满足于当前移动通信网络提供的简单语音通信服务和有限的数据传输能力。而基于IEEE802.16系列标准的
在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向集成化、小型化、模块化方向快速发展的今天,分布式基站标志着“下一代基站”的基本发展思路,能够在高性能与低成本之间进行有效的均衡,并且具有灵活分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Ad Hoc网络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Ad Hoc网络具备多跳、自组织、无中心网络和自愈等特点,利用Ad Hoc网络技术可以快
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正在蓬勃的发展,其中无线体域网(WBAN)将逐渐在未来的通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WBAN是一个靠近人体或者植入人体的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它能够提供一系列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