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护理的本质是关怀。随着新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人们的健康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对护理服务、护理行为规范以及护士的质量和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护士关怀能力低下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医患关系的发展,提高护士的关怀能力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大多数专科院校的关怀课程设置较少,护生进入临床后常出现关怀意识淡薄,关怀能力不足的现象。在实习初期对护生进行关怀教育培训,对提高其关怀能力以及职业胜任力,以至于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都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专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探讨基于人文关怀品质结构理论模型的专科护生关怀能力培养方法,为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三甲医院来自同一高校的144名专科实习护生,进行编号,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72人,对照组72人。2.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教学模式,包括院前培训、一对一带教和专科培训三部分;实验组在常规临床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理论模型为基础制定培训方案,包括:“融冰破冰”“成长导航”“技能培训”“能力提升”“实践演练”“团队学习”六大教学模块,每次90 min,共13次课。3.观察指标:实验前后,采用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I)、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和共情能力进行测评。结果1.干预前,两组护生关怀能力、共情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怀能力总分实验组(175.64±8.53)、对照组(177.98±5.17)均低于国际常模(211.58±20.52),两组护生认知、耐心、勇气三个维度均低于国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护生的关怀能力总分(203.92±17.79)低于国际常模(211.58±20.52),但认知维度(80.50±9.53)已达到国际常模水平(80.22±7.56)、耐心维度(63.50±4.33)已达到国际常模水平(63.11±4.19),勇气维度(58.92±11.85)仍低于国际常模水平(68.25±11.57);对照组关怀能力总分以及认知、耐心、勇气三个维度均低于国际常模。2.干预后组间对照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203.92±17.79)高于对照组(189.41±1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认知、耐心两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勇气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生共情能力总分(60.31±10.02)高于对照组(55.13±1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点采择、同情关怀、身心忧患三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想象力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自身对照干预后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203.92±17.79)高于干预前(173.64±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认知、勇气、耐心三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护生共情能力总分(60.31±10.02)高于干预前(50.33±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身心忧患四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189.41±18.24)高于干预前(177.98±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认知、勇气、耐心三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护生共情能力总分(55.13±12.61)高于干预前(49.13±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点采择、同情关怀两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想象力、身心忧患两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专科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亟需提高。2.关怀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尤其在认知、耐心两个维度效果显著。3.关怀教育培训能够有效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尤其在观点采择、同情关怀、身心忧患三个维度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