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国后一直重视重工业化建设,采取农村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关注。随着国家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广大农村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然而金融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直以来我国不断探索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然而我国自上而下的金融制度改革无法适应农村自下而上的金融需求,金融抑制问题越来越突出,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正规金融机构缩减县域机构,民间金融地位不明确,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形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自下而上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农村金融的必然选择。
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演变来看,农村金融起源于互助性的民间借贷,而互助性的民间金融发展较为迅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政府严格管制的农村金融时期,不仅民间借贷受到压制,正规金融机构也纷纷撤销县域机构,农村金融对经济的贡献有限。随着金融改革思路的转变,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管制,农村多元化的金融体系逐渐形成,农村金融又显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金融抑制现象有所缓解。
为了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抑制问题以及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制度创新选择,本文以河南省农村金融为研究对象,从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组织两方面论述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状况,重点分析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特点。目前,河南省正规金融供给相对缩减,民间金融较为分散,供给不稳定,资金规模较小,实力不足,而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民个体经营信贷需求增加,农民医疗卫生负担不断加重,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加,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通过对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近几年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创造了各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灵活多样的信贷模式,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均衡问题,金融的供给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金融需求,金融创新的力度不够。本文利用市场分割理论、价格歧视理论、可贷资金理论分析了民间高利率的形成原因以及民间利率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正规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金融组织优劣的对比,试图寻找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机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金融的落后已经制约了农村经济尤其是个体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供给型金融抑制。接着本文重点分析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垄断和交易成本较高等问题,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不足,存在供给型金融抑制。(2)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较快,外出务工农民增多,收入的增加和多元化使得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3)由于贷款手续繁琐,审贷时间较长,农村金融存在需求型金融抑制。(4)利率管制扭曲了市场资金价格,严格的利率管制增加了农民贷款的隐性成本,减少了农民福利。围绕农村金融抑制的形成原因,河南省应重视农村金融的制度创新,加大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积极创新产品和信贷服务模式,提供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要转变改革思路,减少相应的政府干预;要充分看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地制宜,建立与经济发展和农民需求相适应的金融制度。规范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市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利率形成机制,实现金融与经济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良好金融生态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