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德性研究成为西方伦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1958年英国哲学家安斯库默发表了《现代道德哲学》一文,指出人的道德行为与道德心理学相联系,伦理学的发展应该尽可能回归以亚里士多德为主的德性伦理传统。麦金泰尔《德性之后》一书,站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启蒙运动以来功利和权利概念为核心的现代西方伦理学,试图重树德性在当代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理论中的主导地位。于是,在现代伦理学研究领域,人们关注的视角重新回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对于德性到底是什么,德性的功能和内在价值的探究成为现代伦理学研究领域炙手可热的一个课题。亚里士多德作为伦理学的开创者,他的德性观念及其德性伦理思想是重要的德性道德资源,对其进行详尽的探讨,有益于现代的德性和德性伦理学研究。当代社会,在道德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忽视了对道德信仰和内在美德追求的现实条件下,德性仍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深入研究亚氏德性思想,了解其真义,对于我们借鉴古典德性传统,构建和谐的心灵秩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力图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基本内容、理论特质、历史影响以及现代启示进行分析,同时阐述了作为德性的重要构成性因素的各个德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试图通过这些探讨和分析了解德性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当代德性观念和德性伦理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正确认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思想,就必须首先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古希腊以工商业为主的商品经济、城邦制政治模式的民主政治、希腊文明的扩张为德性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历史土壤,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德性观念则为其提供了理论渊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才得以成为现实。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以自然目的论和人性论为基础,其本质是中道,目的是为了实现幸福,同时按照德性获得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两个部分。德性的实现是在实践中通过反复的行为而形成的。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念在他的伦理学体系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德性与善、德性与中道、德性与幸福的关系将会给我们展示一个完整的德性体系。本文试图通过对德性概念的深入剖析,解释并说明亚里士多德德性观对当代伦理学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后世影响分析上,文章选取了阿奎那和麦金泰尔两位著名的伦理学家。阿奎那德性观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超越是显而易见的,阿奎那最推崇的哲学家就是亚里士多德,他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思想,在基督宗教神学领域把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应用得淋漓尽致。麦金泰尔则重述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传统道德,认为应该复兴亚氏德性思想,重构德性概念,恢复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并企图通过教会共同体弘扬他所倡导的德性。本文分析了亚氏德性思想内在的理论特质,作为时代的产物,亚氏德性思想肯定存在着自己的理论局限,不可避免的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有其自身的理论局限。但是,由于其思想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对于当代个体的精神存在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