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式电站是水电站开发建设尤其是大型水电站常采用的建筑形式,其具有结构稳定性高,安全可靠等优点,通常深埋于地下并设置有交通隧洞。在实际工程中,为了充分利用隧洞对空气的热湿处理能力,节省大量的空调能耗,多数情况下,该隧洞既是地下电站与地面之间的交通联系洞,也是整个厂房通风空调系统的引风洞,即交通进风隧洞。然而,在夏季实际运行中,交通进风隧洞在完成对进风空气降温除湿的同时,却给隧洞本身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起雾现象,降低了洞内能见度,对行车及设备安全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其它地下工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地下交通进风隧洞的起雾凝湿规律,既有助于揭示进风隧洞对空气降温凝湿的特点,指导电站设计阶段隧洞长度尺寸的方案比选,又可为下一步解决隧洞起雾凝湿问题、分析现有工程除雾措施的有效性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作为深埋式厂房的通风进风道,地下进风隧洞常具有断面积大、纵向距离长等特点。而通过对不同地区、多个地下进风隧洞实测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该类隧洞在同一断面、不同位置处的空气参数分布很不均匀,靠近隧洞壁面的空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远离壁面的空气温度高,相对湿度小。且同一断面处的空气平均温度与壁面温度差异越大,参数分布不均匀性越明显。指出了现有地下风道热湿传递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场实测情况,分析得出空气流过大断面地下风道降温减湿会依次经历干冷却、结露凝湿(部分湿冷却)和起雾凝湿(饱和凝湿、完全湿冷却)三个阶段,而非仅包含干冷却和饱和凝湿两个阶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传热凝湿计算模型,在不增加计算难度的前提下,提高了工程计算的准确性。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江西洪屏抽蓄电站地下进风隧洞在夏季和冬季的空气及壁面参数实测结果。然后通过对国内不同地区、多个地下进风隧洞的大量实测数据的分析汇总及数据拟合,分别得到了决定进风隧洞内空气冷却减湿过程线的两个自定义参数——空气起始凝湿相对湿度和凝湿温湿比随运行工况变化的关系式,并将对应结果嵌入改进后的MATLAB动态隐式计算模型中。用两组工程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程序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更吻合,且当风道长度较小时,改进效果更显著。最后,通过建立地下进风隧洞考虑空气湿度变化与壁面传热的CFD模型,进一步模拟验证了大断面风道对空气冷却降温过程中,空气断面参数分布不均匀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