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晚二叠世长兴期到晚三叠世末瑞替期这段长约5千3百万年的时期中,发生了地质历史上重大的全球性板块构造运动,联合大陆由聚合转入裂解阶段,同时伴随全球海平面多次波动以及在二叠纪末和三叠纪末发生生物多样性骤降等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和生物宏演化事件。这一系列事件极大地影响了从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到现代演化动物群的发展和演化方向。而地质历史中生物地理分布范围的变化和生物地理区的形成和演变不仅是生物迁移、扩散或隔离等演化事件的直接结果,也是相关的地质历史事件的直接反映。因此研究晚二叠世长兴期和三叠纪的生物地理分布和地理区系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了解地质历史中的生物宏演化与地质历史事件协同演化的重要方法。本文以Filemaker数据库为数据采集和管理平台,收集、录入并建立了晚二叠世长兴期到晚三叠世末瑞替期的全球腕足动物分类和古地理分布资料数据库。经过数据清理和整合,文中得到了共包含晚二叠世长兴期到晚三叠世末瑞替期九个时期,来自全球1421个化石点分属181个古地理分析单元的9934条腕足动物有效化石记录(分属2458种、481属、105科、11目)。经过数据转换得到了九个时期的全球腕足动物属的出现的丰度数据矩阵和二元数据矩阵,在此基础上采用了聚类分析(CA)、非度量多维标度变换(NMDS)及最小生成树(MST)三种多元分析方法以及不同的动物群相似性系数,综合分析和识别并划分了晚二叠世长兴期到晚三叠世末瑞替期各时期的腕足动物地理分区。分析发现晚二叠世长兴期到晚三叠世末瑞替期,全球腕足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模式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和变化。晚二叠世长兴期全球腕足动物群可以分为冈瓦纳大区和特提斯大区2个清晰的生物地理大区,在特提斯大区内部华夏区、喜马拉雅区和西特提斯区3个次一级的生物地理区之间的界限也十分清晰。然而,受到晚古生代末期P/T界线附近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影响,全球腕足动物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二叠纪原有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被摧毁,生物地理分区也不复存在。直到早三叠世晚期奥伦尼克期,才开始出现一些地方性的生物地理区,而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全球腕足动物生物地理分区才开始重新建立起来,形成冈瓦纳大区和特提斯大区两个生物地理大区以及后者内部华夏区和西特提斯区两个次一级的生物地理区,西伯利亚地区和喜马拉雅地区的腕足动物群虽然也属于特提斯大区,但与特提斯大区内部其他两个生物地理区之间联系并不紧密。拉丁期西伯利亚地区与特提斯大区之间的联系减弱,终于独立形成了北方大区并不断向南扩张,在晚三叠世诺利期间一度到达南半球中纬度带。瑞替期特提斯大区和冈瓦纳大区的范围均有收缩,北方大区退回到北半球中高纬度带内。文中进一步研究发现,晚二叠世长兴期到晚三叠世末瑞替期全球腕足动物地理区的变化和趋势与这一阶段的全球性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和生物事件相关。晚二叠世长兴期到晚三叠世全球腕足动物地理分布模式从“冈瓦纳-特提斯两分”模式消失与重建,尤其是北方大区的形成以及“冈瓦纳-特提斯-北方三分”模式的建立的重要转折和变化过程,与欧美大陆和西伯利亚大陆的相向运动和拼合过程紧密相关。随着欧美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从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持续靠拢,位于两者之间的海水通道(The Urals Ocean)逐渐缩小,并在中三叠世末期两大板块拼合最终导致了沟通古特提斯洋与古太平洋东部腕足动物群的海水海道的闭合。这一全球性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隔离直接影响和控制了这一阶段的腕足动物地理区系的变化过程。板块运动引起的海道闭合进一步造成了全球性的大规模洋流循环模式的重大改变。此外,晚二叠世长兴期到晚三叠世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海侵等大规模地质历史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腕足动物的迁移和扩散,并进一步影响了它们的地理分布以及地理区系演变。全球晚二叠世长兴期到晚三叠世末瑞替期腕足动物地理分布以及地理区系的长期动态演变过程和趋势,以及它们对同时期全球性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和生物事件的反映和响应过程,提供了了解和恢复板块运动过程以及古板块位置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从生物学的角度验证了板块运动以及板块位置变化,为恢复和重建全球古板块和古地理分布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