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武氏族谱的相关记载可知,武氏兄弟于明初打着“应诏”的旗号,以“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身份进入了位于晋水流域的北大寺村。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武氏族人在地域社会内部进行了一系列实体宗族建构活动且进行了“分股”。明清以来,武氏通过宗族力量,最终将灌溉北大寺村田地的“公共之河”变为了“宗族之河”,展现了其在晋水流域的宗族势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氏宗族经历了“解构”的历史时期,宗族在组织形态上基本被摧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宗族观念与文化的影响普遍存在而且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武氏加入了宗族“复兴”的浪潮并进行了重新建构,在此期间,外迁族人实现了“认祖归宗”的夙愿。以明清以来晋水流域的武氏宗族为研究个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宗族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宗族与水利的关系以及宗族在新时期进行的“复兴”、“联宗”和“合族”等问题的相关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首先,关于“水利与宗族”两者之间关系的重新界定:作为地域社会发展中的两个要素,宗族与水利在其各自经历的发展历程中,原本没有太大的关联,而是处于一种“各行其道”的状态中。二者出现的交叉是发生在特定历史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当历史条件发生变化时,两者回归到了之前的状态,转而“各奔前程”。其次,关于新时期宗族进行“复兴”、“联宗”以及“合族”问题的研究结论:宗族在村庄治理中的不干涉行为,使得族人对宗族的认同遭遇危机,为宗族走向“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背景。当前进行的宗族复兴活动,多体现在文化层面,是人们“归属感”的一种深层次的展现。新时期武氏外迁族人的回归,在学术上应该被界定为“合族”行为。而关于宗族之间交往关系的性质,也许是其走向联宗结果的一个开始,但目前的发展阶段并不是真正学术意义上的“联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