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标记语是一类特殊的语言表达式,在句中发挥着标记话语中序列关系的作用,该类语言成分不影响句子真值,只表达一种态度或程序意义。二十多年来,对语用标记语的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研究领域﹑范围不断扩大。当初曾一度被当作话语中的冗余成分,或口语中的“填充物”(fillers),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逐渐认识到这一类貌不惊人的语言项目在言语交际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旨在尝试对以往各种语用标记语相关研究做一系统总结以便对该类特殊语言现象获得更加宏观全面的了解,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借助于实证研究探讨其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本文由六章组成,从第二到第五章是主体部分,重点围绕上文提及的文章主旨展开。具体各章主要内容如下:开篇第一章是对语用标记语的初步形体探讨,以往对该主题的研究态度经历了从冷漠到热心的巨大转变。在这些成果颇丰的研究当中,由于研究角度及出发点各不相同,国内外学者赋予其不同的名称。此外,本章还论及在众多术语中作者唯独青睐“语用标记语”的几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此类语言表达式的首要功能是语用功能,而非其它功能。承接第一章的简介,第二章对究竟何为语用标记语进行了系统勾勒,具体包括对其定义﹑特点﹑功能以及分类进行综合描述。不同的研究者给予该类语言现象不同的定义,但大多数都趋向于认为它们是交际中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在话语中的主要作用是语用的﹑动态的。语用标记语的各类语言特点显而易见,然而无一研究者能够穷尽所有特点以对其进行明确划界。语言学界针对语用标记语的分类也一直众说纷纭,这主要是由于分类标准大相径庭。相对篇幅较长的第三章主要针对语用标记语的理论研究进行详细<WP=64>阐释。诸多研究者进行了林林总总的多角度研究,采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作为依托。本文尝试把连贯理论﹑关联理论以及语法化理论结合起来对语用标记语进行历时和共时的综合研究,结果说明三种理论对于解释该类语言现象各有千秋,互鉴互补,则相得益彰。同其它语言大多数语言现象研究一样,对语用标记语的研究也可以从历时和共时的两种视角展开。最初对语用标记语的研究是从共时开始,历时性研究则起步较晚。对此类语言现象的共时性研究主要是利用连贯理论和关联理论来解释语用标记语的首要功能。而其历时研究主要依托语法化理论。“连贯派”(Schiffrin, Lenk, Redeker, Fraser等为代表)认为语篇中最重要的特性是连贯,交际双方通过语用标记语从宏观和整体上表示话语的意义连贯;而“相关派”(Blakemore, Rouchota, Andersen等为代表)则认为,语用标记语将受话者(听者或读者)引向发话者(说话者或作者)所期待的语境和语境效果,从而对受话者的话语理解过程进行制约以便促进交际的顺利开展。根据语法化理论,语用标记语是一些不断重复出现的﹑常规化的表达式,且在常规化过程中形成非命题意义,逐渐失却原有的词汇意义。语用标记语的语法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从编码意义到程序意义的转变过程。以过去的理论化研究作为基础,第四﹑五章探讨语用标记语的实际应用价值趋向。第四章简要回顾和总结以往该类语言项目对语言学习的影响的实证性研究,大多数研究都证明这些语言现象对于外语学习的各项技能的提高十分有益。然而综观各类研究,大部分都是在非汉语环境中进行的。为弄清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是否也起到同样的作用,笔者在第五章尝试对大学非英语专业两个年级的学生做一实证调查研究,并且分析了他们在语用标记语使用情况的差异。本文进行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作文分析和问卷调查。作者采用横断发展的研究方法,对两组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语用标记<WP=65>语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本研究主要针对四个方面,即这些学生对该类语言现象的初步认知﹑掌握程度﹑实际操作使用情况以及教师们对它们的态度。为保证该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作者对相关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前者包括统计高年级学生作文中的语用标记语总数和每一个T单位(具体解释参见正文)所包含的语用标记语个数以及比较两组学生的问卷调查的平均分。后者就是联系英语学习进行详细数据分析阐释。整个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更加重视此类语言项目,教师应当积极地帮助学生切实掌握语用标记语相关知识,以有效地加强他们地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最后,在作为结束语的第六章中,作者对全文内容做一总结性陈述,并且根据在笔者所设计的实证性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对将来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