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笔者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到泰国宋卡王子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汉语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泰国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偏误语料,分析其偏误类型、总结偏误原因、探寻教学对策,以期能对对泰汉语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问题,论述偏误分析的概况:包括偏误分析的界定、类别、作用、发展阶段及偏误分析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介语理论的关系即偏误分析的理论依据。从普适性、国别性两方面综述前人偏误研究成果。进而综述偏误分析研究的方法论,先总结前人偏误分析理论、方法的优缺点,进而提出笔者对宋卡王子大学学生偏误语料分析基于的理论、方法。第二、三部分为本文的重点。第二部分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方面对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初、中、高级不同阶段(二、三、四年级)学生的偏误语料做了具体分析,尝试在一定时间、一定人数、一定语料等定量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数学分析、认知解释、比较研究等方法,注重收集、定性对比分析不同习得阶段学生的偏误,通过“同一时间收集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横向语料,看出中介语发展的‘显像时间。’”重点放在语法方面,词汇、语用为次重点,语音方面稍有涉及。第三部分根据第一手偏误语料及习得汉语的动态梯度过程,从母语负迁移、文化负迁移、语内迁移干扰、泰国学生自身学习策略造成的语内偏误、其它如目的语知识不足,个体差异造成的认知策略偏误、教学误导、交际策略运用偏误等方面分析偏误成因、总结偏误类型、找出教学对策,以期能对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和教材编写者在学习难点的把握、偏误类型的分析、课程进度的安排等方面有所裨益。其间还加入了笔者在宋卡王子大学教授的各门课:汉语“听说”课、中国历史课、汉语写作课、中国文学课、汉语语法课、报刊阅读课、HSK辅导课中使用的教学方法、策略的实践总结。第四部分总结本文所做的工作及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授课时要将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教学全面结合起来,要提供充分的语境和背景知识,给学习者充足的时间和材料来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整合,培养自主性学习。不仅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发展,勤加操练,促使学生巩固内化;偏误分析的问题、不足及偏误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研究此问题时,由于受自身学术水平有限,对该问题的探讨还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文章中定有不足之处,还请方家见谅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