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30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中学生》杂志,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考察其发展历程发现,1930年至“七七事变”期间,是该杂志发展最为稳定的阶段,也是叶圣陶和夏丏尊教育理念体现最为鲜明的时段。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杂志比较集中地展示了符合青少年作文的写作理念。叶圣陶和夏丏尊作为该杂志的主编,不仅在该杂志上刊登了像林语堂、丰子恺、郁达夫、巴金等许多优秀作家的文章,还将自己的写作理念融入其中,以供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中学生》杂志,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考察其发展历程发现,1930年至“七七事变”期间,是该杂志发展最为稳定的阶段,也是叶圣陶和夏丏尊教育理念体现最为鲜明的时段。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杂志比较集中地展示了符合青少年作文的写作理念。叶圣陶和夏丏尊作为该杂志的主编,不仅在该杂志上刊登了像林语堂、丰子恺、郁达夫、巴金等许多优秀作家的文章,还将自己的写作理念融入其中,以供中学生学习。这些作家的文章与《中学生》杂志的写作理念一脉相承,为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优质的写作思路。此外,该杂志的写作理念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中学生,为他们的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人中,北京大学文学教授侯仁之、中国语言学家陈原、《大公报》记者唐英伟等是值得重视的代表。因此,研究该杂志中的写作理念既可以拓展《中学》杂志研究,还可以为当下中学写作教学提供帮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共六部分,由绪论、结语和正文的四章构成。绪论主要从研究缘起及价值、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和研究创新点四个方面对本选题进行阐述。第一章论述《中学生》杂志写作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影响。主要从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以及对民国和当下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分析《中学生》杂志中的写作理念。从素材选择、作文文体、作文立意、作文修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探究《中学生》杂志的写作理念与当下语文写作教学对接的可能。这一章根据当下中学写作教与学的现状,对其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阐述《中学生》杂志写作理念对当下的启示。这一章的启示承接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从素材选择、文体训练、立意指导和文章修改四个方面谈对当下写作教学的现实意义。结论主要对本文研究的结果进行阐释,以期促进我国语文写作教学的发展。本选题旨在探索民国时期《中学生》杂志的写作理念,以指导当下语文写作教学,希冀为当下语文教师提供些许帮助,促进中学写作教学的发展。
其他文献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对师生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学界对师生互动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主要集中在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互动的方式、互动的主体等方面,关于师生互动的评价研究涉及较少。而师生互动的评价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更好的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在分析PTA量表法的基础上,围绕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评价指标的选取及
描写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也是决定作文品质的重要因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必修课程学习阶段明确要求高中生写作要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追求语言的准确、鲜明与生动。因此提高学生描写能力,使学生作文语言更具形象性和创造性应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便为高中作文“描写”指导提供了思路与方向,即引导学生从名家经典中汲取营养,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
焦竑作为晚明时期的重要学者,近年来颇受学界关注。学者们围绕焦竑生平著述、学术思想、文学及史学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然作为晚明“北面人宗”的焦竑的经学成就长期以来被遮蔽于世,近代学界鲜有关注者。基于此,本论文以焦氏四书学为研究对象。焦竑四书学的研究,对厘清其经学体系构建,还原焦竑作为经学家的历史面貌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基于焦竑在晚明学术转向中的特殊位置及四书在明代的儒学中心地位,借由焦竑四书学
文言动词是文言实词中非常重要的词类,在初中文言文词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文言动词难度大,主要体现在古今差异大、词类活用多等方面;二是中考试卷中文言文字词解释部分动词占比较大;三是有的文言动词是文章的“字眼”,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曹刿论战》中的“论”。因此,选择文言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价值。根据一线的文言词汇教学现状可知,教师不重视文言词汇的系统教学,学生学习文言词汇缺乏理论
“过程写作”作为欧美写作课程与教学的主流理论,在引入我国时主要应用在英语写作领域,在语文写作教学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我国的写作教学受传统“文章写作”和“成果写作”的影响,偏重对写作成果进行剖析和评价,对写前和写作过程的关注不够。认知过程写作汲取了认知心理学和过程写作理论的优点,揭示了“写前计划”“写中转译”“写后回顾”的动态思维过程。为了突破写作教学的困境,回应新课标对写作过程指导的关
回忆性散文在初中占有较大比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对象。但是就研究现状来看:部分教师或忽视“二我”的问题,将回忆性散文等同于纪实性散文;或在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上无法辨别其主体是“叙述者我”还是“人物我”,以至于在解读中对文本进行简单化解释或单一化理解;或已经关注到了回忆性散文中存在两个“我”,并且对他们有较为准确的认识,但是在解读过程中并没有深入探讨“二我”产生的文学价值。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将从
自“名著导读”进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以来,关于“名著导读”教学的研究从未停止过。2017年教育部发行的统编本(以下简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对“名著导读”板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名著篇目的变化十分引人关注。与200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名著导读”板块推荐的古代小说篇目相比,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名著导读”板块推荐的古代小说篇目增幅最大。而与其他类的作品相比,古代小说本身的阅读难度较大。但
心肌纤维化(Cardiac Fibrosis,CF)是心室重构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过程的共同病理结果。其主要特征是肌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心脏间质中堆积。这些病理改变使得心脏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从而导致心脏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心律失常、心衰等各种心脏疾病。阻止CF的发生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尤为重要。然而,
刘勰《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虑深”的伟大著作,《知音》是其中唯一一篇以读者角度进行论述的专论,也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完备的文学批评专论,它首开鉴赏理论研究的先河。刘勰《文心雕龙》的批评鉴赏论给当下语文教学诸多启示,具体表现在:“披文入情”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相契合;与《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结合的“六观”说(可分为体制和辞采两大部分),给出了批评鉴赏的具体方法;而“博观”又对批评主体提出了要求
中国新诗的出现打破了中国文学史上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在形式、内容、手法上较古典诗歌来说更加丰富、自由、灵活,它是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的学习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选题内容为读者审美观念的塑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艺术手法为读者的审美感知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留白性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空间进行审美创造。然而长久以来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新诗教学在语文课堂上逐渐被边缘化,这不但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