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q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历了大约46亿年的漫长岁月。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地球环境一直不断地发生着相对缓慢的变化,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造山运动,都曾强烈地改变地球面貌。然而自人类出现以来,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叠加影响已使地球环境以前所未有速度与规模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类活动也相应成为全球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最活跃的营力。其中,土地利用作为这一营力的最主要的作用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与交叉作用最直接与最亲密的关系,日益成为事关生态环境和谐的最重要因素。在人类历史中,虽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一直以来就是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目标,但其失败的案例却时常充斥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更是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严峻现实与调控手段的缺乏却使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来看,“吃饭”与“建设”的目标分别由“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率”、“新增建设用地量”等具体指标加以落实与调控,而“保护环境”的任务虽然也有生态建设项目等措施支撑,但事关任务实施成败的调控媒介残缺与监控手段定位的模糊,却使该目标仅流于华而不实的措辞。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地利用”这一事关生态环境和谐的关键因素的良性作用发挥,也恶化了二者相互依赖、协同演化的宏观环境。可见,在系统把握二者关系规律的基础上,探求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一种切实可行的调控手段,无疑对扭转目前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促进二者关系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上述考虑,论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与生态经济理论的支撑下,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生态安全与生态用地的概念进行界定,构建了一个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同时,对二者关系的演化进程及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历史回顾,以求为二者关系的机理分析提供铺垫。此后,研究以探讨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发生机制为主线,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不同层面上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与反馈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运用1996年与2004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土地利用面板数据及典型区域土地利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研究在对二者关系实质与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发生机制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敏感性评价与土地生态系统阈值评价为主的“三级”评价体系,作为二者关系评价的基本框架。同时,界定了“生态用地”的内涵,并将之作为二者关系调控主要媒介。最后,研究以郑州市为例在区域尺度上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评价与优化进行了实证,并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从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论文以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与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发生机制为主线,以二者关系的评价与调控为目的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通过静态结构与动态变化两种方式,界定了区域景观的类型比例与空间格局,决定了生态环境因子被人类活动的利用方式与区域物理化学循环模式,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输出类型与总量变化。生态环境则通过生态环境因子、生态敏感性、景观安全格局与生态系统闽值对不同层次上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产生直接约束,通过生态环境问题的惩罚机制对土地利用产生间接约束。二者在确定的地理空间内,耦合成交互影响、动态反馈的多层次复合系统,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也正是区域土地利用强度与方式突破这一复合系统的层层约束、进而导致二者关系失调的具体产物。因而,二者关系的评价与调控也必须在系统把握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关系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对不同尺度上二者交互作用的关键因子进行评价与调控。其中,从系统角度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对土地功能的供给阈值与人类社会对该功能的消费需求的关系,就成为关系评价的核心与关键。对此,研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土地功能分为消费性功能与生态功能两类,选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土地消费性功能的供需关系进行评价。在对土地生态功能供需关系评价时,研究则通过界定了“生态用地”的概念与类型,构建了基于碳氧平衡的生态用地评价方法。这不仅为定量表述土地生态功能的供需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也为二者关系的调控提供了操作的基础与重要媒介,对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此后,论文以郑州市为例对上述理论研究进行了实证。实证结果表明,在郑州市景观总体格局中,西部嵩山山脉簇状自然斑块是全市生态保护源,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体、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东部零散的森林景观斑块是相邻源间沟通的“垫脚石”,起到关键点的作用;以河流为依托、以水库为节点错综而成的廊道网络,则是郑州市物质能量输送重要的廊道与垃圾处理、废物吸收的天然工厂,对降低区域生态系统熵值、促进区域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土地消费性功能的供需分析来看,郑州市1996-2004年间生态足迹供需比例、人均生态赤字以及全市生态赤字总量都表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生态足迹供需比例由1996年的1:3.123,扩大到2004年的1:5.220,人均生态赤字由1996年的0.862 hm~2,增加为2004年的1.503 hm~2,增加了0.74倍。但即使如此,郑州市土地消费性功能供给系统信息熵并未出现大幅度变化,土地利用系统仍保持相对的稳定,生态环境系统仍比较安全。从土地生态功能的供需分析来看,1996年郑州市释碳耗氧的供需差额分别为3360.22万吨与1093.12万吨,2004年郑州市释碳耗氧的供需差额分别为947.04万吨与3133.33万吨。如果按陆地生态系统承担1/3的人类活动释碳耗氧量计算,1996年郑州市生态用地盈余8.02万hm~2林地或10.60万hm~2农田,2004年郑州市生态用地欠缺20.85万hm~2或27.42 hm~2万hm~2农田。最后,研究据此提出了郑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规划调控的思路与具体措施。纵观研究始末,论文中除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归纳演绎、推理与反演等一般方法外,还针对不同目的采取了特殊方法。在我国区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分析中,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法;在二者关系系统分析部分,采用复杂系统论分析方法;在二者关系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部分,采取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碳氧平衡的方法等。根据上述研究,论文得到以下结论:(1)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反馈关系,二者互为因果,协同演化;(2)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评价,应依据二者关系的横向差异与纵向对应性,采取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土地利用敏感性评价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阈值评价为主的“三级”评价体系;(3)生态足迹作为量化区域人类社会对土地消费性功能需求的具体标准,其赤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严峻形势,但并不必然得出“区域土地利用强度严重超出生态环境阈值”的结论;(4)碳氧平衡分析法作为评价区域大气碳氧成分变化的一种方法,对量化区域生态用地气体调节功能、评价区域生态用地供需关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论文最后针对研究的结论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1)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避免对土地生态功能的过度需求;(2)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3)建立、健全二者关系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机制;(4)强化单位建设用地生态足迹与释碳耗氧量监管,切实落实二者关系调控机制;(5)加强土地利用规划调控,落实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6)加强生态环境投入,切实实施生态环境建设。
其他文献
美国一部分公立大学按照相关教育法规设置必修体育课程,另一部分公立大学和全部私立大学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是否设置必修体育课程;我国则高度统一地设置了必修体育课程。美国一
好意施惠虽是个全新的题目,但日常生活中却常见由其引发纠纷的情况。好意施惠常与社会所提倡的助人为乐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旨在增进情谊的行为,正常状态下,这类行为属于道德的范畴
<正>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近代日本的体育是由于学校制度中相关内容的出现,才得以不断发展的。只不过,体育(身体教育)的概念被理解为培养人类存在的身体性活动时,其范围应考虑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广阔的敌后战场上对入侵的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持久、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山西人民的抗
运动性心理疲劳作为体育科学研究中的焦点与难点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回顾了解释运动心理疲劳的早期模型(压力模型、运动承诺模型、单一认同发展与外在控制模型)和
本文通过中日环境政策的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⒈中日环境政策在内容和实施机制方面存在明显差异;⒉这些差异启示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向日方借鉴:在立法监督机制方面我国地
梅州足球之乡的形成是与传教士、华侨、球王李惠堂以及客家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足球之乡曾经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但是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足球之乡的发展陷入了人力资源不
有限政府思想发端于西方,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理论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创新。我国学者在深入研究西方理论时,就涉及到有限政府的问题上达成了一些共识。中国的改革正迫切地呼唤有限
"肯定列表制度"与日本过去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相比,对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的要求更加全面、系统和严格。此举致使中国蔬菜在对日出口时面对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更严重的
依据有关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和计算方法,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物流成本为主要线索研究解决企业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