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后路椎体间cage融合术与后外侧融合术在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应用范围。方法:选择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后路椎体间cage融合术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共6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后路椎体间cage融合术组(A组)和后外侧融合术组(B组)。通过回顾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完成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统计,手术前后以及随访时相对椎间隙高度、Boxall指数、ODI评分的测定,骨融合率和JOA改善率的评定。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32例患者,相对椎间隙高度术前0.69±0.05,术后1.22±0.07,随访时1.20±0.06;Boxall指数术前(21±7)%,术后(3±1)%,随访时(4±2)%;ODI评分术前(39.52±17.38)%,术后(19.62±6.06)%,随访时(10.69±3.79)%。B组28例患者,相对椎间隙高度术前0.70±0.07,术后1.18±0.06,随访时1.16±0.07;Boxall指数术前(20±7)%,术后(5±2)%,随访时(6±3)%;ODI评分术前(38.66±15.84)%,术后(23.10±9.03)%,随访时(12.30±5.07)%。各组内,相对椎间隙高度、Boxall指数和ODI评分手术前后、术前和随访时在统计学上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和随访时比较,相对椎间隙高度、Boxall指数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病变椎间隙矫正后的高度和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而ODI评分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相对椎间隙高度、Boxall指数和ODI评分术前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相对椎间隙高度和Boxall指数术后和随访时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ODI评分术后和随访时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A组融合率和JOA改善率的优良率高于B组,两组间融合率和JOA改善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后路椎体间cage融合术与后外侧融合术都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有效的方法,但前者在治愈率上明显高于后者;(2)后路椎体间cage融合术对于腰椎复位及维持和融合率上明显优于后外侧融合术,而后外侧融合术在手术时间和失血量上少于后路椎体间cage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