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植被是改造生态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马栏林区是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最大的林区之一,该林区现有植被的更新恢复对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及该林区下游水源的涵养具有重大意义。对该区植被优势种间相互作用机制和种群动态的研究能为该地区植被的重建与恢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对马栏林区辽东栎和油松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将油松和辽东栎各自的种内种间竞争进行比较,揭示在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油松林种植相结合的情况下辽东栎和油松与各林分之间的关系,初步阐明“天保工程”实施后该地区主要优势种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在构成植物群落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其他主要树种的关系;从油松种群依据密度自我调节的角度对种内竞争影响进行考察分析,阐述种内竞争与林木自疏之间的关系,揭示油松种群不同自疏阶段中的竞争和死亡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人工油松种植和管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人工油松林、天然油松林和油松辽东栎混交林这三种不同林型下油松种群的年龄结构、生命表、存活曲线的研究,阐明不同林型下油松种群的生长状态、健康程度;提出种群保护与恢复的策略与对策,为该地区植被的重建与恢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类似情况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参考。所得结论如下:油松和辽东栎各自生态位有较大重叠,形成强烈的各自种内竞争和彼此种间竞争。它们的相互作用以此竞争为基础,影响着该地区群落外貌、群落结构以及群落动态。在辽东栎和油松混交林中,油松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油松对辽东栎的邻体排挤作用更强一些,显示出一定的“独占性”,而辽东栎则表现出一定的“宽容性”。竞争发生在对象木胸径处于0~15cm范围时,超过这一范围各树种的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趋于较低强度水平,竞争作用表现得并不明显。针对这种竞争发生的早期性,可人为对混交林进行干扰或者抚育以改变其竞争力量对比,调节某种群植株的生长。在不同林龄人工油松林内,油松种群的种内竞争和植株死亡数表现为同步与吻合,油松植株的死亡是一种依赖于种内竞争的自疏,这种自疏是同人工林发展阶段有关的必然过程。人工种植的油松种群随着时间会产生较为同步或整齐的变化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10龄级以下的竞争前期;二、20龄级左右的竞争期;三、35龄级以后的竞争后期。对不同阶段的油松林应采取不同的管护对策。油松种群在人工油松林、天然油松林和辽东栎混交林这三种林型中有某些共同特点:油松种群存活曲线都更趋于DeevevⅡ型,都表现出前期的旺盛生长和中后期的持续生长的特点;油松种群在幼龄阶段存在生存“瓶颈”,在其成树阶段有各自的高危险率时期。三种林型又有彼此之间的显著不同:人工油松林和天然油松林有经历幼龄瓶颈后平稳生长而后迅速衰退的趋势。人工油松林有一定的局限,表现在树种单一,病虫害发生频繁,群落或生态系统不稳定等方面,应在人为管护背景下积极向混交林改造。若要维持纯林状态以利用材,就应利用林地内天然形成或人为制造的林窗,补种油松幼苗并实施管护,以改善油松林的自我更新,使其种群保持稳定增长;若要使群落趋于稳固以利保持水土和植被恢复,可利用老龄人工林油松种群的衰退引入混交种,或为现有较优混交种创造有利条件,使油松与其尽快形成稳定的混交状态。天然油松林可以看作是人工油松林经长期演化但并未发育成混交状态而仍以油松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林型,尽管这种林型也已经较好适应了当地资源环境,特别是适应了其立地条件下的小环境,但其在后期的衰退显然为其它乔木的入侵和定居创造了机会,使之有可能向混交林发展。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属最为典型的油松种群处于稳定状态的林型,油松的龄级较长、存活率下降平稳、死亡率的波动较小。油松种群与辽东栎呈混交状态生长对其生存状况的改善超过了辽东栎对其的竞争压制,使其种群在种内种间竞争作用中保持曲折而持续的生长,这种存在方式显然较其他两种林型稳定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