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德译本中宗教文化专有项的翻译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i8048836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小说《老残游记》及其德译本中的宗教文化专有项。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对比分析源文与译文中的宗教文化专有项,探讨该类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阐述该德译本的优劣之处,以期为今后的宗教文化专有项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时期由刘鹗著就的。该小说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中,德译本是由德国汉学家屈汉斯于1989年翻译出版的。该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关于佛教以及道教的文化专有项。鉴于这类专有项是中国宗教文化所独有的,德国读者没有中国宗教文化的认知背景,这给译者造成了不小的翻译困难。因此,探讨宗教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的文本类型学和目的论。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该小说从整体上属于表现型文本,而小说中绝大部分宗教文化专有项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在翻译时译者应注意完整准确地传递信息。只有极个别宗教文化专有项起到使役性功能,它们发挥了一定的表达情感的作用,在翻译时译者应注意保留该功能。据该译本后记,笔者认为,该译本的目的应为促进中国文学在德国的交流。因此,译文的翻译策略应该倾向于保留传递中华文化。基于由理论基础分析而得出的结论,笔者审视了译文中宗教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笔者将文本中出现的宗教人名、地名、器物、行为、经籍名以及反映宗教思想义理的词汇归为词类,将小说中引自宗教典籍的句子归为句类,将阐述宗教观点的跨句子层面的语料归为语篇类,分别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在词类层面上,针对起到提供信息作用的词汇译者使用了汉语音译、梵语音译、汉语+梵语音译、汉语音译+尾注、梵语音译+尾注、梵语音译+解释、汉语音译+解释+尾注、梵语音译+解释+尾注、汉语音译+字译、梵语音译+字译、汉译音译+字译+尾注、汉语音译+解释+字译+尾注、字译、字译+解释、字译+解释+尾注、字译+改写、释义、字译+释义、改写、不译共计20种翻译方法。此外,笔者还提出了汉语音译+解释+释义以及字译+解释+释义的翻译方法。针对起到使役性功能的词汇,译者使用了源语文化内改写以及释义的翻译方法。同时,笔者还论证了释义+改写的优点。在句类和语篇类层面上,译者主要采用了字译以及释义。针对语篇中出现的宗教词汇,译者采取了梵语音译、字译+改写等方法。总体而言,该译本的质量较高,大多数情况下译者能够准确理解宗教文化专有项的意义,完整地传递宗教文化专有项中的信息,符合相应文本的功能特点及译文的目的。然而,该译本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在词类层面上出现了错译以及破坏上下文连贯性的翻译、个别尾注出现位置不当等。在句类层面上,除了对句中个别宗教词汇翻译不精准之外,还存在着任意添加解释的问题。而在语篇层面上,该译本的缺点表现为存在对上下文逻辑关联的不当传递。这些缺点体现了译者对中国宗教文化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译者在翻译时有些许的不细致。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译者一方面应当不断深化对中国宗教文化的理解,扩充有关中国宗教文化的知识;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意考据相关宗教文化专有项的意义和用法,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谨慎的态度审校译文,使得译文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其他文献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基于显微CT图像对骨微结构进行分析对研究骨质疏松症的成因、诊断以及早期预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骨密度测量是全世界公认的诊断骨
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DHQ)作为一种重要的黄酮类物质,是一种比较稀缺的天然强效抗氧化剂,可有效去除人体内的自由基与毒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力
一、无公害苹果生产栽培管理技术1.土肥水管理分为扩穴深翻和全园深翻.每年秋季采收后结合秋施基肥进行。扩穴深翻为在定植穴(沟)外挖环状沟或平行沟,沟宽80厘米,深60厘米左右。全
外源基因在不同的转基因植物株系间会呈现很大的表达差异,甚至出现同源共抑制现象,即转基因在其自身不表达的同时也造成与它同源的内源基因的沉默。转基因沉默和同源共抑制主
互联网上存储着海量的信息资源,但由于信息资源存在多样性,人们使用的语言存在差异性,导致人们在获取资源的时候很难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解读。如何从大规模信息中获取用户所需的多语种信息资源成为当务之急,跨语言信息检索也逐步发展成为信息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核心就是允许用户使用自己熟悉的母语获取其他语种的资源。目前较为普遍的跨语言信息检索大多数采用基于翻译的单语言信息检索,需要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