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小说《老残游记》及其德译本中的宗教文化专有项。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对比分析源文与译文中的宗教文化专有项,探讨该类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阐述该德译本的优劣之处,以期为今后的宗教文化专有项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时期由刘鹗著就的。该小说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中,德译本是由德国汉学家屈汉斯于1989年翻译出版的。该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关于佛教以及道教的文化专有项。鉴于这类专有项是中国宗教文化所独有的,德国读者没有中国宗教文化的认知背景,这给译者造成了不小的翻译困难。因此,探讨宗教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的文本类型学和目的论。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该小说从整体上属于表现型文本,而小说中绝大部分宗教文化专有项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在翻译时译者应注意完整准确地传递信息。只有极个别宗教文化专有项起到使役性功能,它们发挥了一定的表达情感的作用,在翻译时译者应注意保留该功能。据该译本后记,笔者认为,该译本的目的应为促进中国文学在德国的交流。因此,译文的翻译策略应该倾向于保留传递中华文化。基于由理论基础分析而得出的结论,笔者审视了译文中宗教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笔者将文本中出现的宗教人名、地名、器物、行为、经籍名以及反映宗教思想义理的词汇归为词类,将小说中引自宗教典籍的句子归为句类,将阐述宗教观点的跨句子层面的语料归为语篇类,分别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在词类层面上,针对起到提供信息作用的词汇译者使用了汉语音译、梵语音译、汉语+梵语音译、汉语音译+尾注、梵语音译+尾注、梵语音译+解释、汉语音译+解释+尾注、梵语音译+解释+尾注、汉语音译+字译、梵语音译+字译、汉译音译+字译+尾注、汉语音译+解释+字译+尾注、字译、字译+解释、字译+解释+尾注、字译+改写、释义、字译+释义、改写、不译共计20种翻译方法。此外,笔者还提出了汉语音译+解释+释义以及字译+解释+释义的翻译方法。针对起到使役性功能的词汇,译者使用了源语文化内改写以及释义的翻译方法。同时,笔者还论证了释义+改写的优点。在句类和语篇类层面上,译者主要采用了字译以及释义。针对语篇中出现的宗教词汇,译者采取了梵语音译、字译+改写等方法。总体而言,该译本的质量较高,大多数情况下译者能够准确理解宗教文化专有项的意义,完整地传递宗教文化专有项中的信息,符合相应文本的功能特点及译文的目的。然而,该译本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在词类层面上出现了错译以及破坏上下文连贯性的翻译、个别尾注出现位置不当等。在句类层面上,除了对句中个别宗教词汇翻译不精准之外,还存在着任意添加解释的问题。而在语篇层面上,该译本的缺点表现为存在对上下文逻辑关联的不当传递。这些缺点体现了译者对中国宗教文化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译者在翻译时有些许的不细致。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译者一方面应当不断深化对中国宗教文化的理解,扩充有关中国宗教文化的知识;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意考据相关宗教文化专有项的意义和用法,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谨慎的态度审校译文,使得译文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