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电影创作和它的经济基础关系的一个历史研究.电影不同于诗歌、小说、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它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并且必须从市场获得回报,否则便无以为继.而且,从电影工业的微观经济学看,对电影的投资和电影的市场体制(经济基础)极大地决定了电影创作(作为艺术的上层建筑)的面貌,而电影创作并不直接反作用于这个基础--电影的经济体制环境.因此,要探索电影艺术创作面貌的变化,关键是要了解其经济体制环境的变化.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历经经济体制上的若干次重大改革,而在这些改革措施和社会经济大环境变更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工业(早期称为电影事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成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后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八十年代后期至2001年)以及"入世"为特征的进一步深化电影工业市场体制改革的时期(2001年底-至今)等三个历史阶段.其间,电影的美学风格和创作面貌也受到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将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关系加以论证,分析中国电影的美学和创作面貌历来为经济和市场机制所决定的基本事实,以及揭示这种经济和市场机制如何决定电影生产和创作面貌的一般过程.其次,通过这种分析,本文将试图为认识中国电影工业的经济基础和电影创作活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一个理论模型.最后,本文将利用这一理论模型对中国电影工业在进入WTO以后的远景进行预测,展望它给未来中国电影创作所带来的种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