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钙通道阻滞剂对脓毒症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探讨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外科ICU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在美国每年有7.5万人罹患脓毒症,超过2.1万人死于脓毒症。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约占45—60%,而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致死作用主要与其外膜上的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的生物效应有关。大剂量的内毒素(LPS)可诱导机体释放大量炎症介质;激活凝血、纤溶、补体系统,诱发低血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严重的内毒素血症或脓毒症;最终导致多器官的损伤(如:肝脏、肺脏、肠道、脾脏、肾脏),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2004年Ronco等提出了“免疫平行假说”,认为:脓毒症发生后首先以炎症介质过度释放为特征,表现高炎症反应;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紧随促炎性介质浓度高峰的是IL-10等抗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抗炎与促炎反应之间的不协调,血循环中促炎性介质和抗炎性介质浓度峰值的交替出现,机体可以同时处于过度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的免疫失调状态,而非单纯的促炎或抗炎反应状态,该学说把脓毒症发生、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炎症介质上。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是真核细胞内一组非常保守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其家族成员包括:ERK,p38和JNK。p38信号通路参与了LPS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其在调节致炎与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在炎症反应中起最为广泛的作用,几乎参与所有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调控,是调节LPS诱导的ARDS,脓毒症、及MODS炎症反应级联的中心环节。
近年来体内研究发现:LPS引起的钙离子内流或者细胞内细胞器钙离子释放是内毒素血症或脓毒症的早期事件,可导致细胞内钙超载,引起组织损伤。钙通道阻滞剂能够抑制LPS诱导的钙离子内流,在体内、外抑制内毒素诱导的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等)的表达,促进抗炎因子(IL-10等)的表达,改善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保护多器官功能损伤,降低死亡率。然而目前钙通道阻滞剂对脓毒性休克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仍然缺乏较为全面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对脓毒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及死亡率的影响,对LPS刺激后机体免疫状态的调节作用,对急性肝、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探讨维拉帕米对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相关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