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关于经济增长,学者们不再将目光局限在最初经济增长量上,也开始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研究,这一点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首先关注,他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源于经济资源的大量投入而不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甚至得出“东亚无奇迹”的结论。全要素生产率不高,意味着经济的增长是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很显然,这与科学发展不符,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得非常重要。转变的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创新、劳动者素质、资源优化配置的提高来实现。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从财政支出这个角度来分析,研究其对经济增长方式即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影响,这一研究可为全国及各区域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围绕全要素生产率和财政支出效应来分析。首先,介绍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发展过程,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接着在对资本存量进行估计的基础上,分别用增长核算法和随机前沿法对全国以及各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再将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简单的对比。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而言是比较低的。这里分两个阶段来比较分析,在1978-1996年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比1996-2010全要素生产率高一些。所以,从中国目前的全要素生产率来看,要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非常重要的。其次,通过构建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模型。以此为基础研究分析财政支出在全国及各区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财政支出规模下,首先利用协整检验来分析财政支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关系,结果表明,财政支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长期关系,并且是负向影响。接着,通过面板数据来分析财政支出规模对全国及各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支出规模在全国及各区域都不显著。在财政支出结构下,结果表明,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科技、文化、城市和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在内的支出对全国及各区域有不同的影响,对全国和东中部地区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西部地区影响是不显著的。但是不管是在财政支出规模下还是在财政支出结构下,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均有积极的影响。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财政支出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也就是说真正影响到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高低的财政支出比重还不是很高。此外,外贸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及各区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东中部区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最后,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总结了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原因,进而提出不能刻意追求财政支出规模的大小的政策建议,而是应该更多得去关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科技、公共服务、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也就是调整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时,需要加大对科技进步、教育发展、进出口企业等的扶持和支持力度,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此来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