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记忆中的历史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o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黑一雄,著名日裔英籍作家,曾经凭借小说《残日》获得英联邦最高文学奖布克奖。他的作品主题大多与历史有关,从他的创作技巧与风格来看,这位作家似乎受到了新历史主义的某些影响。本文通过深入探讨他的一些主要作品来发现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新历史主义思想。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及一些评论家对其做出的评价,并指出石黑一雄所表现出的对于政治与历史的关注与他复杂的文化身份有关,而后论述了石黑氏的创作理念似乎与新历史主义的某些思想极为相似。新历史主义打破了历史的连续性,认为历史不再是矢量延伸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个破碎的断片;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或领域,由于阶级背景,文化熏陶,性别及个人心理差异等的影响,每个人对于历史有不同的叙述文本;新历史主义强调在历史碎片中寻找历史寓言和文化象征。第二章指出石黑氏笔下的个人历史与传统的旧历史之间的重大不同点:与旧历史描写群体历史不同,石黑氏作品中的个人历史与民族或世界历史交织在一起,并且这种历史在断续的回忆中慢慢凸现,这种创作方法暗合了新历史主义“历史是非线性发展的”这一思想,打破了故事及历史的连续性。第三章阐述了其作品中新历史主义的一个观点,即历史只是一种阐述,由于霸权主义,物质条件,个人特殊的心理与经历等因素使得故事叙述者口中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或他人口中的历史成为不同版本。当所有这些因素被解构时,另外一种历史就呈现在读者面前。第四章探索了第三个体现,石黑一雄笔下断续的历史碎片和零星的回忆暗示的几个主要的历史寓言与文化象征,即新历史主义主张“通过历史的碎片寻找历史寓言与文化象征”,意在告诉人们要彻底治愈历史留给我们的伤痕需要经过我们长期的不懈努力。最后一章得出结论:虽然有些评论家拒绝承认石黑一雄的作品创作是基于某种理论,甚至石黑一雄本人也拒绝承认他受到了任何作家或思想的影响,但从他的作品题材与创作理念来看,他的历史观与传统的旧历史观是如此不同,他的小说中有明显的新历史主义的痕迹。
其他文献
1968年,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尔特发表了他的文章《作者之死》,他指出作者在完成一部作品时即已死去,作品可以脱离其作者作为独立的语言实体而存在。“作者已死”的观点不仅在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测试和英语教学关系密切。而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产生的影响,通常被称为“反拨作用”。自从1993年,语言测试学家 Alderson和 Wall提出反拨作用的理论和假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加深,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变得不言而喻。不可否认,偏远地区英语教学与城市相比显得较为落后,而教师作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