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少和消除贫困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在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焦点,而农村老年人更是贫困的高发人群。大量研究表明:无论从相对还是绝对量来看,老年人这一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都是易于发生贫困的群体。因此,研究农村老年人的贫困状况、发现其致贫原因,对于减少贫困,乃至“精准扶贫”有着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践工作部门都以“收入”作为贫困判断的唯一指标。这种标准在实践中操作简单、确认容易,但是单纯的收入只能衡量物质需求上的满足,这种“片面性”在多维贫困理论出现后大幅度地改进了。多维贫困是集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外部生活环境、自身行为能力和自有社会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表象。多维贫困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后中国学者也开始大量使用多维贫困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贫困问题。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更为重要的是,尽管现有的成果已经开始了从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进行转变,但是绝大多数研究是从“家庭视角”选取指标对贫困规模进行测量,不能“点”对“点”地分析个体贫困状态的持续与转变,难以明析贫困个体的致贫机理,难以为“精准扶贫”提供有效的指引方向。有鉴于此,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测量、追踪并进一步挖掘贫困原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设计了从“个体视角”出发的包含4个维度18个指标的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其中包含健康、老年保障、相对经济水平、生活水准以及社会参与等与老年人“福利”密切相关的维度。其次,利用A-F方法结合设计的指标体系,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库中的2011年和2013年数据,测算中国农村老年人贫困状态。通过分析数据发现:2011年到2013年,单维度的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指数都有改善。同时,对2011年和2013年研究的样本进行“点”对“点”追踪其贫困状态的持续与转变。发现超过50%的人持续贫困,不足四分之一的老年人摆脱贫困。第三,本文利用Logistic回归探析了相关因素对贫困发生概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领取低保、高龄等因素增加了贫困发生的概率。与子女同住、道路情况、社区设施等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发展区域经济将会有助于减少贫困发生的概率。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研究对象方面,过去国内绝大多数研究是从“家庭视角”选取指标对贫困规模进行测量,本文设计了从“个体视角”出发的4个维度18个指标的指标体系;而且本文“点”对“点”地分析个体贫困状态的持续与转变。本文的研究同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处理数据的可行性等原因,使得部分维度指标选取的不精确。例如收入指标用流动资产来替代;其次,本文采用了指标维度之间等权重的做法,实际上,各维度对于贫困的影响并不是相同的,采取这种粗糙的赋值方式存在一定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