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因其在地理、气候、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类型。山东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不断重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不断增强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同时,特色乡村风貌的建设却始终处在较低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山东省整体上地势平坦,平原乡村占据最大面积,导致了乡村风貌在宏观上单调平坦,缺乏足够的高低起伏变化;(2)山东省的自然环境资源有限,树木植被覆盖率低,绿化树种相对单一,缺乏优秀的大环境背景做衬底;(3)山东省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大范围的“迁村并点”和大规模的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各式农村社区,导致了对地域差异性的抹杀,全省各地区之间乡村风貌整体上区分度不高,雷同现象严重。据此,论文针对山东省乡村风貌建设的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结合2016年山东省住建厅村镇处与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联合开展的“山东省村镇风貌特色研究”专项课题,借鉴参考了Christopher Alexander的建筑模式语言的相关思想与方法,与山东省平原地区乡村风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乡村风貌模式语言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全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乡村风貌的概念与范畴、研究背景、国内外乡村风貌的研究现状、山东省推进村镇风貌建设的相关政策计划、论文的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的整体性框架与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对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理论进行解读,从模式语言的内涵与类型、模式语言的相关研究进展、模式语言与乡村风貌营造的关系、乡村风貌模式语言的提取等方面展开论述,为下文相关模式语言的归纳与总结,奠定方法性基础;第三章从具体乡村的风貌调研入手,总结了山东省平原地区乡村的风貌现状,并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解读,归纳出宏观方面的大环境问题、天际轮廓线问题、色彩问题以及微观方面的公共空间问题、建筑风貌问题等方面,为下文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风貌模式语言明确了思路和方向;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乡村风貌模式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论述,提出了27条相应的乡村风貌模式;第六章将宏观与微观的模式组织成相互联系的模式语言结构网络,也即乡村风貌模式语言的最终形成。最后,总结了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相关结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研究建议。乡村风貌是自然、地理、人文和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是显性的物质形态与隐性的社会文化的统一体。论文紧紧围绕山东省平原地区乡村风貌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弊病,构建了面向时代发展的,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乡村风貌模式语言,以期为广大平原地区的乡村风貌研究与建设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