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60%人口的主粮,确保稻米的有效供给是我国政府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政策。虽然我国稻米目前能够实现自给,但确保国内稻米中长期供需平衡的压力加大。常规水稻生产技术发展遇到瓶颈,且农药化肥过度施用导致水稻生产成本飙升、生态环境恶化,对农民和消费者身体健康也带了损害。Bt转基因水稻的大田试验数据显示,转基因水稻能够显著降低农药施用量和水稻生产用工量。可以预见,转基因水稻会成为解决21世纪我国稻米自给的最有力工具。2009年底,农业部对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发放了安全生产证书,表明我国政府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纳入了发展议程。然而,安全生产证书的发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迫于多方争论的压力,我国政府至今尚未对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进行后续的推进。本文正是以这个问题为出发点,试图分析政府管理、媒体信息和消费者态度对我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我国制定农业转基因技术及食品发展、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新闻传播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以政府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媒体转基因相关报道和消费者对转基因大米的接受意愿做为研究内容,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获取相关数据,综合运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二元Logistic模型、区间删失(Interval Censored)模型、内容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开展分析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并将其放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分工的重大发展战略高度上。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是我国政府一贯的政策。但2001年以来我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战略由积极推进转变为了谨慎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监管法规上存在法律强制力不足、安全评价程序设置繁琐、重复,监管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不合理、标识目录不全面且执行情况不理想、安全监管过程缺乏透明度、安全监管事件时有发生等问题,造成消费者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猜忌和质疑,导致消费者群体恐慌,甚至引起政府信任危机,不利于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发展。(2)媒体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的科普宣传不足,正面宣传不够。虽然以《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均是以正面报道为主,但是受众面更广的都市类报纸如《南方周末》对转基因技术即食品的报道以负面为主。这种媒体信息传播的格局使消费者很难对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不利于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形成客观认识,进而影响其购买决策。(3)消费者对转基因大米的接受程度不高,且十年来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的认知水平十年间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多数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转基因技术和食品的态度建立在有限的知识水平上。消费者对转基因大米的支付意愿偏低,对转基因水稻正反两方面信息中负面信息的反应强烈。信息内容的优缺点排列顺序显著增加消费者的支付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