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 PMS)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脑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 LD-fMRI),观察针刺经穴和非经非穴对PMS患者脑功能活动影响的差异,提取PMS患者相较于健康人的脑功能变化特征,寻找针刺治疗效应在中枢网络整合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核心区域”,进而阐释针刺治疗PMS改善血管舒缩症状的中枢调节机制,为临床针灸治疗PMS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35例PM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经穴组和非穴组。经穴组以关元、子宫、三阴交、足三里为穴位处方,进行20次的针刺治疗;非穴组接受非穴针刺治疗20次。两组患者在针刺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评价和静息态fMRI扫描。影像数据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和低频振幅(ALFF)方法完成以下分析:1.通过观察经穴组与非穴组PMS患者治疗前后的绝经症状评分量表评分(MRS)评分、平均烘热积分、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QSI)评分、性激素(E2> FSH, LH),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2.通过对比PMS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在静息状态下脑功能ReHo和ALFF的差异,提取PMS患者异于健康人的脑功能活动特征;3.分别比较经穴组针刺后和非穴组针刺后的脑功能ReHo和ALFF差异,分析经穴针刺和非穴针刺对应的脑功能改变异同和针刺改善PMS患者潮热症状的中枢机制;结果:1.经穴组临床效应: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子宫能有效改善PMS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减少患者针刺后的MRS评分、平均烘热积分、MENQOL评分、SDS评分和SAS评分(P<0.05)。治疗后PQSI评分、性激素水平(E2、FSH、LH)改善不明显(P>0.05)。2.非穴组临床效应:针刺非穴能改善PMS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但对患者潮热症状、睡眠、情绪的改善不明显。患者MRS评分、MENQOL评分有明显改变(P<0.05),平均烘热积分、PQS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性激素水平(E2、FSH、LH)无明显变化(P>0.05)。3.经穴组与非穴组临床效应对比分析:在减少MRS评分、平均烘热积分、MENQOL评分、SDS、SAS评分方面,经穴组均优于非穴组(P<0.05),在减少PQSI评分和性激素水平(E2、FSH、LH)方面,经穴组与非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4.PMS患者异于健康人的脑功能活动特征:与健康受试者相比,PMS患者ReHo增高的脑区包括:右侧小脑6区、左侧小脑脚2区、左侧楔叶、右侧舌回、左侧枕中回、右侧颞中回。与健康受试者相比,PMS患者ALFF有增高的脑区包括:右侧角回、右侧顶下缘角回、右侧楔前叶;ALFF有减低的脑区包括右侧小脑7b区、左侧小脑8区、右侧小脑8区、双侧内侧额上回。5.针刺后PMS患者脑功能活动的改变:经穴组和非穴组针刺后ReHo有差异的脑区:右侧小脑脚2区。经穴组和非穴组针刺后ALFF有差异的脑区:右侧小脑9区、右侧小脑8区、左侧小脑脚2区。结论:1.针刺经穴和非穴比较,在改善PMS患者潮热、MAS评分、MENQL评分、负性情绪(抑郁、焦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PMS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在静息状态下脑功能活动REHO和ALFF存在显著差异。额叶-颞叶-小脑功能的异常可能是PMS患者病情相关脑区的脑功能活动特征。3.针刺能显著减少PMS患者REHO增高的脑区,良好调整PMS患者大脑局部神经元低频振动的幅度;针刺经穴引起脑功能变化的核心脑区为小脑,推测针刺经穴可能影响了上下自主神经网络功能,或者通过加强小脑与脑干、脊髓之间的联系和刺激神经内分泌功能,影响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和抑制从而起到改善PMS血管舒缩潮热症状的作用。因此,针刺调节小脑-额叶-颞叶局部功能、改善小脑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和反馈可能是实现针刺PMS患者整体调节效应的中枢响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