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性”看似是文化建筑应有之意,而在当前学术界却是一个语焉不详的概念,存在误读和滥用;与此同时,在我国文化建筑的设计实践中还缺乏对公共性理念的积极关注和具体诠释,相关研究十分缺乏。本文回溯公共性概念的政治学来源,找到理解公共性概念的诠释途径,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时代背景研究之上建构当前中国语境下的文化建筑公共性理论,进而以公共性理论为视角对我国文化建筑的设计现状进行批判性反思,归纳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文章最后探讨了公共性设计理念对于建筑创作的具体意义,提出公共性设计理念是表达建筑“时代性”的一种途径。本文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建筑公共性的研究体系,包括概念诠释、原则目标、现实问题与策略;回答了“如何理解公共性”和“如何在设计中实现公共性”两个问题。论文内容可分为以下三部分:一、理论研究与建构(第二、三章):从概念研究入手,回到公共性概念的政治哲学理论起点,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与逻辑思辨,提出时代背景下的权利主体和价值追求是公共性概念的诠释途径。在当代中国,文化建筑公共性表现为:以公众为权利主体;以平等、开放、民主为价值追求。对抽象的价值追求进行解读,落实为文化建筑在三个层面上的目标原则:1.文化建筑作为公共社会资源应实现公平配置;2.文化建筑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应体现开放包容;3.文化建筑作为社会公共事务应进行充分的公众参与。以上理论研究一方面为后文对我国文化建筑公共性现状的反思提供价值立场,另一方面为提出策略和创作理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二、现实问题与策略的分项研究(第四、五、六章):以文化建筑公共性理想视野反观现实,我国文化建筑公共性缺失表现为:1.文化建筑在规划层面存在配置上的公平失衡问题;2.文化建筑在设计层面存在空间与功能的开放性和多元包容不足的问题;3.文化建筑在决策-设计-建设-使用的过程中缺乏充分有效的公众参与。通过对问题分析、归因,在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增强文化建筑公共性的具体策略。三、结合设计实践提出公共性理念对文化建筑创作的意义(第七章):文化建筑公共性问题于中国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正是在公民社会萌芽、公民精神觉醒,而政治、文化领域的转型落后,难以适应经济领域急速发展下的各种社会问题,当代中国的公共性问题才如此突出。作为社会产物的建筑,其公共性缺失问题实为社会问题的缩影。因此亟待解决的也已经不是美学、风格之类的问题,而是在时代困境下建筑师如何认知公众主体性和文化建筑的社会职能,继而做出价值判断的问题。时代的发展让建筑设计遇到新的问题,也能为建筑设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公共性设计理念呈现建筑作品的“时代性”,在设计中创新,是完全可能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应自主建构公共性理念,对自身的职业社会角色做出正确的定位,并以适宜的策略路径坚守价值理念。最后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对文化建筑设计趋势提出展望。论文借鉴了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强调公共性研究要具备跨学科视野。论文思路依循两条线索:从西方概念到中国当下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从概念和理论的研究到针对设计实践的策略性、指导性研究。力求研究立足实际,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