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激光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单纯激光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治疗气阴两虚夹疲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IGF-1)水平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DR的发病机制及联合治疗的机理,从而提高DR治疗效果。方法:按照气阴两虚夹瘀型DR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的气阴两虚夹瘀型DR患者60例共99只眼(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35岁,年龄最大7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51只眼)、对照组(30例48只眼),对照组单纯采用激光治疗;治疗组在激光治疗的同时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正常健康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情况,比较两组的总体疗效,并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血清IGF-1水平情况。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黄斑水肿例数、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血清IGF-1含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血清IGF-1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BCVA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CVA提高情况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眼底出血、渗出情况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眼底出血、渗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FFA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FFA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眼底血管渗漏、微血管瘤、无灌注区、新生血管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5、治疗后CMT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CMT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MT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6、总体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均有效(治疗组有效率为86.3%,对照组有效率为70.8%),治疗后两组病例显效、有效及无效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7、治疗后血清IGF-1含量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病例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IGF-1含量均有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血清IGF-1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治疗组血清IGF-1含量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1、与单纯激光光凝相比,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激光治疗对气阴两虚夹瘀型DR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能更好地提高患眼视力、促进视网膜组织出血、渗出吸收,改善眼底微血管瘤、血管渗漏、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情况,降低CMT。2、DR患者治疗前血清IGF-1含量与正常健康人比较均明显升高,提示血清IGF-1与DR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GF-1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血清IGF-1含量虽有下降的趋势,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GF-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合疗效判定结果,中药联合激光治疗较单纯激光组疗效更好,可能是通过调控DR患者血清IGF-1介导的相关通路的启动和表达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