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和谐共生,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鉴于此,研究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育和增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和吸收以往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绿色发展理念和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基本问题入手,选取W大学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交流访谈,并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出当前大学生环保意识存在的问题,并对影响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路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对绿色发展理念和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内涵进行了探析。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国际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背景下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来源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国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是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十八大召开之前,这一阶段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探索阶段;第三阶段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阶段,是十八大以来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的这段时间。就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看,首先,“发展”是第一要义,其次,“绿色”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最后,“仁爱”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而大学生环保意识包含了大学生对于永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包含了大学生对于生态整体观的认识。绿色发展理念下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要设立情感、知识、价值方面的目标,要遵循综合性、渗透性、批判性、主体性、实践性、发展性原则。其次,设计问卷和访谈题目,针对W大学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经过调查和访谈发现,W大学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环保意识,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能意识到自身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大部分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呈现积极态度,也有部分大学生开始在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但大学生更多地暴露了其环保意识薄弱的问题,比如大学生对于环保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大学生环保的态度不够积极,大学生环保行为不够坚定。紧接着文章对影响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分析中得出大学生环保意识薄弱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影响:第一是教师队伍的因素,教师环保意识不足,教师的课程理念中未体现环保的思想;第二是课程设置的因素,环保类课程数量稀缺,专业课对环保理念的渗透不足;第三是宣传引导的因素,在高校内对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不足,宣传的方式单一;第四是社团文化活动的因素,高校内环保活动较少且环保活动形式单一。最后,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下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路径。具体包括: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教师教学规划中,加强教师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学习,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学校课程内容中,增设环保类公共课程,加大专业课程对于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的渗透;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网络宣传内容中,抓紧网络媒体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对于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社团文化活动中,加强校园环保类社团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环保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