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潮是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灾害,随着近年来赤潮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发生的区域扩大以及有毒赤潮比例上升,赤潮对人类以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都愈加剧烈。海洋细菌由于其在海水中数量庞大、种群众多、生理功能多样,在赤潮的生消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近年来菌-藻关系的研究加深、杀藻细菌的发现,利用细菌杀藻已成为赤潮研究和治理的一个热点。本研究以有毒赤潮藻——亚历山大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亚历山大藻藻际细菌的群落组成,并成功获得一株针对Alexandrium funense的杀藻功能细菌;此外,还研究了杀藻菌Pseudoalteromonassp.SP48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生理生化、蛋白质表达等方面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了A.fundye s 藻际细菌的16S rRNA基因文库,研究其细菌群落组成。对文库进行16S rRNA基因克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A,fundyense藻际细菌分属于三大类群,a-变形菌纲(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的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2)从A.fundyense藻际环境中分离得到2株杀藻细菌,它们分别属于交替单胞菌科的海杆菌属(Marinobactersp.)和黄杆菌科的Croceibacter属。其中Croceibacter sp.对A.fundyense于48 h的抑制率可以达到95%以上。这是首次发现针对于A.fundyens 的杀藻细菌,也是首次发现Croceibacter属的细菌具有杀藻活性。(3)研究了菌株B201的杀藻谱及作用方式,结果表明菌株B201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抑制A.fundyense的生长的。该菌在外加有机碳源和氮源的条件下,能够产生某种物质,对A.fundyense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同时研究发现,菌株B201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 TW01)、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 XM01)、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生长同样有抑制作用,48 h的抑制率均达到50%以上。(4)研究了杀藻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SP48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理生化的影响。在24 h的作用时间内,杀藻细菌能够使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中的ROS含量显著上升,引起氧化损伤,同时检测到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中MDA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的藻细胞,且藻细胞中SOD、CAT等抗氧化酶也被激活。与此同时,藻细胞中叶绿素(Chl a)的含量以及藻本身的光合效率都低于对照组藻细胞中的水平,藻细胞的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并且最终被裂解。(5)利用双向电泳结合MALDI-TOF/TOF MS技术研究了杀藻细菌SP48对塔玛亚历山大藻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入杀藻细菌后,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中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糖代谢等重要生理过程的关键酶的表达均发生了改变,证明杀藻细菌严重影响了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糖代谢等重要的生理过程。上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细菌和赤潮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分离筛选得到的细菌丰富了杀藻微生物的种类,研究杀藻细菌对藻生理生化以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有助于对细菌杀藻机制的更深入的理解,为微生物治理赤潮提供必要的资源,并奠定相关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