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矸石做沿空留巷旁充填体时的围岩稳定性的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uizhongcan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当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为环境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本文从环境保护的大角度出发,建议将矸石回填采空区,不仅能解决矸石山堆放引起的一系列环境经济安全问题,还能维护采空区稳定性,使得地表沉陷得以缓解,地下水损失大幅降低,保障井下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而且可以在矸石充填置换下,将“三下”煤采出,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矸石回填采空区有多种形式,由于沿空留巷可大幅度提高煤炭回收率、降低回采巷道掘进率、缓解采掘紧张关系、实现Y型通风解决上隅角瓦斯集聚问题等优点[1-2],因此本文重点探索将煤矸石回填做沿空留巷巷旁充填材料,这样不仅起到了减少矸石、保护环境的目的,也可汲取沿空留巷的众多优点,兼顾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沿空留巷的成功需要巷内支护和巷旁支护相互协调,大结构与小结构的相互配合,充填体变形与煤帮和顶板变形相适应。矸石由于就地取材,被用作巷旁充填材料由来已久,但是由于矸石带受载后压缩量大,没有足够的切顶阻力不能及时有效切断顶板,运输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及时承载且护巷效果差等缺点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所以矸石充填体逐渐被淘汰。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矸石回填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研究的必要,但是如何提高矸石承载力是解决矸石能否成功护巷的关键,本文利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实地矿压观测等方式重点探索了在山西天一煤矿3102工作面矸石做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时锚杆倾角,矸石装袋量,矸石袋堆砌方式和矸石充填体宽高比对留巷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提高矸石承载力的合理组合设计并检验了其承载效果,为保护环境实现矸石回填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路线。
其他文献
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井下一种复杂的动力现象,它严重地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和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尤其在工作人员相对较多,并且较其他地方更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采掘工作面。因
论文从导致工人患尘肺病的粉尘入手,来源各种各样,很多行业都可以找到由国家制订的除尘标准和技术方案来防尘减尘,但在钻爆法施工的公路隧道里面却没有一个可以完整的除尘技术方
摘 要:新课改的进行让乡村生物课堂上的运用可以展现出新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初中生物课堂必须要体现出均衡性,让学生依据于生物课程的自身特点进行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理解渗透新的理念,其中合作学习是较好的方法,为了更好地提升乡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争取能够有更好的学习展现。  关键词:乡村;学生;合作学习;生物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后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得
为进一步研究“福瑞至”燕麦在四川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以国审品种“青引2号”燕麦和“阿坝”燕麦为对照,在成都市大邑县、甘孜州道孚县、凉山州布拖县
近年来,安防技术在国内飞速发展。视频监控系统作为安防技术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传统的监控系统,它的摄像机固定不动,监控的目标环境有限,往往导致
由于跳采的采煤方式不仅能有效解决采掘接替紧张的矛盾,还能降低工作面巷道应力集中,因此,受到很多煤炭企业的青睐,但是这种采煤方式无法避免地形成孤岛工作面。这种工作面与普通
摘 要:创新性实验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自我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突破思想上的盲点为目的。传统的实验一般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以及可操作性不高等缺点,并不能达到使同学们更好、更容易的接受物理规律、物理现象,也不具有较高的说服性,往往需要改进创新后的实验才能达到这种教育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创新性;教学效率;创新性演示实验  一、 引言  就中学生而言,物理学习因为
摘 要:物理是职高机电类、电子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但囿于职高生源结构的复杂性,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物理课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先入门,培养物理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思维。为此,我们将降低物理学习难度、强调学生自主地位、构建趣味幽默物理课堂、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来促进学生走进物理学。  关键词:职业高中;物理课程;入门教学  在职高物理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欲望不高
通过连续两年对引种在四川地区的“苏特”燕麦与对照“青引2号”燕麦、“阿坝”燕麦进行了相关指标的观测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物候期方面,3个材料均能完成生育,但“苏特”相
本文主要研究了高炉矿渣在不同碱、盐激发剂活化条件下的潜在胶凝性能以及矿渣型胶凝材料的制备工艺,并对制备的矿渣型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进行了定性和微观结构分析。最后,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