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法行光学性角膜移植的疗效观察目的:改良传统的缝合方式,设计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方式应用于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探讨这种新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资料为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眼科住院,拟行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的角膜病患者56例,56只眼,按不同缝合方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是缝线方式为无力矩双连续缝合的患者,共28人,28只眼,其中圆锥角膜13眼,角膜白斑7眼,大泡性角膜病变5眼,角膜变性3眼;对照组是缝线方式为间断缝合的患者,共28人,28只眼,其中圆锥角膜10眼,角膜白斑10眼,大泡性角膜病变4眼,角膜变性4眼。术前记录视力、裂隙灯检查大体照相,明确诊断;所有手术采用静脉诱导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由同一位医师完成,所有关键步骤留取影像资料。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各每日4次,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敷眼,每晚一次。1月后滴眼液改为每日3次,逐渐减量,持续2个月。术后2周开始应用环孢素滴眼液点眼,每日三次,持续一年。随访观察一年,记录术后第一天和出院前(术后2周)的手术大体效果、刀口愈合状况以及眼压变化;记录术后2周、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这四个时间点的眼压变化和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记录这四个时间点的视觉效果,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曲率变化和客观验光检查散光变化,并对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试验组视力4.53±0.18,对照组视力4.31±0.23,试验组平均提高1.53±0.52,对照组平均提高1.16±0.5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t=3.217,P<0.05);2、角膜地形图散光比较:术后早期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检验,t=-11.765,P<0.001);从6个月时开始,两组散光差距缩小,但差异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458, P<0.001),12个月时,试验组较6个月时基本没有变化,对照组散光明显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1, P>0.05);3、客观验光散光比较:术后早期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检验,t=-14.648,P<0.001);从6个月时差异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777,P<0.001),12月时,试验组较6个月时基本没有变化,对照组散光明显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2,P>0.05);4、试验组术后屈光状态比较稳定,对照组的散光则随着术后时间变化而逐渐缩小。5、无力矩双连续缝合组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为:刀口瘢痕形成较大(1例)、单圈线结外露(1例)、单圈缝线松动(1例),免疫排斥(1例)、并发性白内障(4例)和瞳孔固定性扩大(1例)。结论:无力矩双连续缝合方式应用于光学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可以在手术后早期即获得良好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角膜的屈光状态稳定,术后散光明显小于间断缝合方式;该方法遵循不断建立参照缝线的原则,对每一针缝线的进出针方向和两针之间的内外缝合角都进行了量化,使缝合过程更加规范、精确,避免了传统的双连续缝合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相同的缝合角使角膜植片和植床全部受力均匀,更加安全,也使角膜外观更加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