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通过全血电阻法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情况;②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③观察不同临床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影响。 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2月在宿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4例,女性72例,年龄49~90岁,平均(70.3±9.4)岁。根据入院前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分为两组:已服组31例,未服组145例;另检测30例正常体检者血小板聚集值,参考制定阿司匹林抵抗评判标准。入组后服拜阿司匹林100mg qd,连服一周后用全血电阻法判断两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情况。选60名阿司匹林抵抗或阿司匹林半抵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组采取不同干预措施后复查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阿司匹林抵抗和阿司匹林敏感者在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斑块、室间隔厚度等之间差异和影响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的因素;分析不同临床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 结果:①17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7例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占15.3%;97例发生阿司匹林半抵抗,占55.1%,两者总发生率为70.4%;②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情况与入院前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关系(p>0.05);③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女性多见,在与阿司匹林敏感患者相比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对偏高,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水平、血脂水平、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合并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斑块、室间隔增厚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女性及血小板、白细胞,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可能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的危险因素(p<0.05)。⑤对阿司匹林抵抗或半抵抗患者采取不同的措施后,发现改用氯吡格雷或联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影响明显(p<0.05);而增加阿司匹林剂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不大(p>0.05)。 结论:①服用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是完全存在的,阿司匹林抵抗及阿司匹林半抵抗总发生率为70.4%(124/176),阿司匹林抵抗与阿司匹林半抵抗可能与性别、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及糖化血红蛋白值升高等因素有关;②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如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改用或联用氯吡格雷后可减少阿司匹林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