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l8727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通过全血电阻法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情况;②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③观察不同临床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影响。  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2月在宿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4例,女性72例,年龄49~90岁,平均(70.3±9.4)岁。根据入院前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分为两组:已服组31例,未服组145例;另检测30例正常体检者血小板聚集值,参考制定阿司匹林抵抗评判标准。入组后服拜阿司匹林100mg qd,连服一周后用全血电阻法判断两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情况。选60名阿司匹林抵抗或阿司匹林半抵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组采取不同干预措施后复查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阿司匹林抵抗和阿司匹林敏感者在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斑块、室间隔厚度等之间差异和影响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的因素;分析不同临床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  结果:①17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7例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占15.3%;97例发生阿司匹林半抵抗,占55.1%,两者总发生率为70.4%;②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情况与入院前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关系(p>0.05);③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女性多见,在与阿司匹林敏感患者相比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对偏高,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水平、血脂水平、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合并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斑块、室间隔增厚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女性及血小板、白细胞,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可能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的危险因素(p<0.05)。⑤对阿司匹林抵抗或半抵抗患者采取不同的措施后,发现改用氯吡格雷或联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影响明显(p<0.05);而增加阿司匹林剂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不大(p>0.05)。  结论:①服用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是完全存在的,阿司匹林抵抗及阿司匹林半抵抗总发生率为70.4%(124/176),阿司匹林抵抗与阿司匹林半抵抗可能与性别、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及糖化血红蛋白值升高等因素有关;②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如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改用或联用氯吡格雷后可减少阿司匹林抵抗。
其他文献
教育是一项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身体的心理两方面的成长和锻炼,从而培养出具有健康体魄和精神正能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所谓“问题解决”,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自学解题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德育在我国中学阶段教育中就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以德为重、以德为先的理念流传到现在.但是纵观中学阶段学生学校德育的开展状况,情况却很不理想,在众多因素的影
目的:(1)分析肝癌组织中PER3蛋白的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和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关系。(2)研究Per3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1)选取120例肝癌患者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学前儿童心理教育以及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这其中也涌现出了很多的学术研究,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的探讨.作为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所以以生活化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有利于消除学生在面对未知知识时所产生的陌生心理,
要教给学生方法,并注重指导要做到课内外结合,互相渗透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写观察日记.
由于起步晚,发展步伐快,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快了社会工作机构数量的建设,然而,社会工作机构内部出现了基本的建设跟不上社会工作机构数量的快速涌现.在这个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