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到作家本人和作品本身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尤其是对距离我们遥远、旅居海外多年、已被许多人遗忘的五四时期女作家凌叔华。本文试图站在历史的角度,最大程度还原历史,通过解读凌叔华的出身家教和人生经历,从而解读作家本人。封建大官僚的出身,亲身母亲为妾的地位和身为女儿的屈辱,使她从小养成敏感沉静的性格,她在追寻不同女性的生活的同时,也在反思女性的地位和命运。童年的大家庭生活成为她日后小说创作最深厚的源泉,直接影响到她小说的选题和视角,小说题材的集中也成为她小说创作最突出的特色。而幼年的家教,使她接受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早期的绘画训练和古典艺术的熏陶,培养了她的艺术敏感力和艺术鉴别力,影响了她的传统审美观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闺秀派”风格的形成。 站在历史和女性文学的双重角度,通过对小说文本的重新解读,无疑会给我们带来更新鲜的感受。与五四热衷时代风云和个人情感宣泄的女作家不同,她选取了高门内、屏风后不为人知的普通女性的生活,通过对世俗生活不动声色的客观描述,向我们讲述了女性的春困、秋愁,渴望、挣扎,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构建了一个女性人物画廊。通过“小姐们”“太太们”“母亲们”的现实生存状况,揭示了传统性别角色对女性的强制性规定,揭示出人性本质观照下女性情感世界的复杂内涵。她以一种见微知著的象征化手法把现实生活的本质凸现出来。她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先驱者,她的创作丰富了现代小说的题材,扩大了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画与文同源,作为一位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画画家,绘画理论和艺术追求在她的小说创作中也得到很好的实践和贯彻。她擅长用白描手法,刻画细腻真实的细节描写,营造弥漫全篇的抒情气氛,同时象重视绘画的构图一样,重视小说的剪裁,很好地运用了五四时期小说大家常用的“横截面”手法,使她的小说具有可视性,同时代女作家的创作大多具有音乐性,这是画家凌叔华迥异于她们的地方。她把追求神似的美术原则用到了小说创作,善于“抓住人物最精彩的一幕”,从而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出生活的本质。“画尽意在”与“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艺术追求上是一致的。就象擅长运用绘画中的空白一样,她巧妙构思,从语言、结构到小说整体情调,全面构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另人回味的小说艺术,从而使她的小说达到了深婉精致的艺术高度,达到了小说文体上的自觉,使她站到了现代小说最初的起跑线上,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短篇小说。她是不应被遗忘的现代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