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是道教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道教获得了皇室宗教的特殊身份,其宗教职业者——道士的身份地位亦较为特殊,出现了层次不同表现各异的不同类型。目前,有关唐代道士类型的研究尚属初步阶段,本文拟以史籍及相关文献中有关唐代道教、道士的记载为据,从唐代道士所从事的主要宗教活动进行归纳分类,以期对唐代道士群体的多种表现风貌有一个比较全面切实的认识,一是对此问题研究中存在的缺漏之处稍作填补,二是借此深入对道教及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变化的了解。 论文导言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概况,范围定位及采用材料。然后分两部分论述主题。 正编是对唐代道士的归纳分类。通过考察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道士的情况,探讨了唐代道士的不同类型,依据其行为、学养等不同的宗教活动侧重点将其分为先知型、学者型、术士型、隐逸型、文士型五类。此外,还探讨了唐代道士分类的交叉现象。他们作为一代道教的代表人物,引领了当时道教的发展方向和潮流。 附编概括说明了唐代道士及道观的社会活动,从唐朝廷对道士以及道观的管理情况,说明道教以及道士对于朝廷的隶属关系,以及由此促成的道观的性质与社会作用的演变。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唐代,道教作为皇族宗教从而具有的御用色彩,弱化了其作为宗教所具有的神圣性,出于服务政治和辅助皇室的需要,其宗教职业者,道士的群体面貌也相应发生变化,无论哪一种类型的道士,其行为、学养都趋于世俗化,即更接近于世俗社会中人,正是道士们与世俗社会的广泛接触,由于他们积极广泛的推动,使得道教在唐代焕发了奇光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