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经济基础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加之民族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较低,对子女期望不高,教育方式不科学,导致学生出现学习适应不良、行为不端等问题,民族学生素质整体呈现较低水平。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撞与互融中迷失,整体素质水平的低下是他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清楚地认识自己和认识生活,以非理性、非健康的思维方式去思量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九年义务教育之外能够继续再深造的民族学生为数不多,初中毕业后这些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生活的很大部分时间是在成群结伙游手好闲,甚至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威胁,这对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未来发展无疑是个致命的硬伤。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学生素质,为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中健康完整的一分子并服务社会,促进少数民族整体素质提高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倡导教育要为社会需求服务,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然而更要强调的是,教育的本质不是要得到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晋升机会,而是要通过教育让人学会判断真、善、美,让人学会分辨假、丑、恶。在尚且不能有利自身、有利家庭的认知下何谈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栋梁之才,本文对少数民族学生素质建设强调教育本质的回归,强调作为教育客体的单独而纯粹的人的回归。瑞丽作为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存在特殊性,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笔者通过实地到瑞丽调查,对学生、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士进行交流访问,结合当地数据资料并借鉴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角度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强调从大环境着眼,从小细节入手,通过改善环境、转变思想、革新传统的教育方式,大力开展民族学生素质建设,使民族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我,健康而自信地学习和生活,为地区的稳定、和谐、长远发展提供必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