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翻译观中,任何翻译都把忠实于原意,即“信”作为首要标准。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译者的责任就是要尽量把说话人的原意传达给听话人。但口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各种不同文化的顺利交流。由于不同文化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加上口译本身具有的现场性、及时性和时限性等特点,如果一味机械对译,就可能收不到良好的交流效果,甚至造成交流的失败。因此,口译中通常要求译员能够依据具体情况对译文进行灵活处理,以使交流顺利进行。变译是由我国学者黄忠廉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要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由于是在笔译实践基础上产生,变译最初少见于口译研究。然而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增多,口译活动信息量也逐渐增加。正如变译理论对传统全译理论的挑战一样,它对于口译活动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也逐渐显现出来。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核心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也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一种意图性和目的性行为。目的原则是所有翻译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根据目的论,在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前提下,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采取其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适当调整。本文即以功能目的论为基础探讨变译在口译中的运用。通过深入分析口译中变译现象存在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在结合大量现场口译实例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1)在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变译不仅存在于笔译中,口译中也有大量的变译现象存在;(2)由于口笔译本身的特点和差异,口译中的变译主要体现为增补,省略,转换和重组四种;(3)口译中变译手法的实施需遵循“忠实与适当”的二元原则,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由于目前对于变译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在口译中的研究更为鲜见。因此,本研究是一项尝试性的研究,希望能为口译研究及人才培养提供相关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