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包虫侵入人体后,会在人体的肝脏部位形成病灶-包囊。在这个过程中,正常的肝脏组织不断发生细胞调亡、免疫应答等反应,并且在病灶的周围不断出现纤维化的组织结构,即靠近虫体的外囊和靠近肝实质的外膜。本文旨在寻找肝包虫周围纤维囊壁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因子。1.对正常肝脏组织和病旁肝脏组织蛋白质组学的分析,寻找在表达谱上的差异。2.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SSH文库数据,查找转录组的差异,并对文库进行复制保存。方法:1.通过蛋白质双向电泳,寻找在病旁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的蛋白;2.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从转录组上,寻找差异基因;3.通过细菌培养等技术,对SSH文库进行复制。4.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处理获得基因序列和蛋白质信息。5.采用RNA斑点杂交技术,对获取的差异基因进行初步验证。结果:1.针对纤维化肝脏组织的特殊性,对肝脏蛋白质各种提取条件的进行了优化,摸索到了提取纤维化肝脏组织的方法,包括裂解蛋白质裂解液的各种成分及浓度、提取条件等。最后确定使用尿素浓度为8M的裂解液来溶解蛋白质,通过间断超声处理核酸,45000g离心力以保证蛋白质组的完整性。2.在进行蛋白质双向电泳时,通过对样品上样量的调节、胶条的选择、水化聚焦条件的优化、凝胶染色方法选择等条件的摸索,寻找到了适合病旁肝脏组织双向电泳的方法和条件。使用了800μg的上样量、pH5-8的预制胶条、80000Vhr聚焦时间、考马斯亮蓝染色,获得了较高质量的双向电泳凝胶图谱。3.用PDQuest软件分析和质谱检测,共获得了72个差异蛋白点,并通过数据库分析,确定42个差异蛋白的名称及分类。这些蛋白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相关占16%,病灶发生发展相关和免疫相关的各占了13%,次生代谢相关的占10.5%,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相关、物质运输相关各占7.9%,生物合成相关、细胞骨架、耐药性相关、肝脏损伤指示蛋白、信号传导相关各占了5.3%,未知蛋白有7.7%.4.通过Seqman、DNAstar、ESTin等软件分析,将前期构建的SSH文库数据处理后,在NCBI提交67条EST序列,Genebank号为:G0349048-G0349115;并获得了20个基因的不同cDNA序列信息。5.利用细菌培养、文库复制等技术,将构建的cDNA文库进行了复制,减少了操作时,文库被污染的概率。6.通过RNA斑点杂交,共验证了5个差异基因在病旁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其中,P40、P150、细胞色素氧化酶Ⅲ亚基在病旁肝脏组织中高表达;ATP合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在病旁肝脏组织中表达下调。结论:1.通过对差异蛋白质的分析,发现了一部分蛋白质在肝包虫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免疫反应相关的蛋白、细胞凋亡及炎症相关蛋白、物质运输相关蛋白等,在病灶发生过程中,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表达变化。2.通过抑制差减文库数据分析和RNA斑点杂交,确定了部分差异基因在病旁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判断这些基因可能与肝包虫病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