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今年WHO刚刚公布的“耐药性最强的TOP12”中的第一位,其对几乎所有结构类别的抗生素产生耐药。多粘菌素被认为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多粘菌素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亦存在诸多问题。尽管临床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均表现为多粘菌素敏感型,但采用多粘菌素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失败率高达35%,表明医院内的治疗失败与传统的耐药菌无关,可能与多粘菌素剂量不足引起细菌产生适应性耐药相关。因此,我们猜测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可能存在“耐药抑制基因”,在改变外在环境的情况下,“耐药抑制基因”被“沉默”了,所以细菌变得耐药。为了验证“耐药抑制基因”这个想法,我们联合mariner转座和多粘菌素筛选到一些耐药突变株,定位并证明“耐药抑制基因”的存在,为后续耐药机制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研究以利用mariner转座系统联合多粘菌素构建的耐多粘菌素的突变株为研究样本,首先采用反向PCR技术定位出部分耐多粘菌素突变株的mariner转座子插入位点,将被中断的耐药相关基因克隆入回补载体(pSUTetAB)中,然后将各自的回补质粒转入相应的突变株中,检测突变株和回补突变株对多粘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变化,找出耐药相关性较好的基因,采用RecETab重组系统定点敲除该基因,进一步通过表型验证该基因位点与耐药相关性。最后采用细菌双杂交技术对该位点进行耐药机理的初步探索。 本研究成功采用反向PCR技术定位出耐多粘菌素突变株的6个转座插入位点,通过构建相应的回补质粒,比较突变株和回补突变株的多粘菌素MIC变化,找出与耐药相关性较好的DJ41_1093(anti-anti-σ)位点,并进一步利用RecETab重组系统定点敲除该位点基因验证其耐药相关性。此外,通过基因组标注信息,找出与DJ41_1093可能互作的位点DJ41_848(anti-σ),利用细菌双杂交实验验证密码子优化前后两个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初步实验结果显示,两个基因之间未产生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