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业是近代陕西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棉花的生产和贸易在当地社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陕西棉业进行考察,对于丰富近代中国棉业史和陕西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本文以抗战爆发前的陕西棉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就近代社会经济变革大背景下陕西棉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地区经济变迁的影响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陕西有着适宜棉作的自然与社会社会环境,清末民初洋棉的引种使当地棉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自1920年代后期开始,陕棉产销逐渐陷入困境。此时,国内其他地区棉业也同样面临着棉产短缺的难题,全国范围的棉业改良浪潮遂逐渐形成。开发西北背景下陕西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吸引了上海银行业投资陕西农村,这成为战前陕西棉业发展的重要背景。战前陕西植棉业的发展包含了植棉制度、资金、技术和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战前陕西棉产改进所的设立和省政府禁烟植棉措施的有力推行,为棉产改良提供了制度保障,商业银行的棉业贷款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资金帮助。在此基础上,各地以棉花生产合作社为中心,围绕良种的选育、耕作方法的改进、新式农具的应用和棉花病虫害防治等内容进行了具体工作的开展。经过三四年左右的时间,陕西植棉面积得以扩大、棉花产量快速增加,棉花品质也得到较好提升。战前陕棉虽产丰品优,但省内消费数量微小,这成为陕棉外销的内部动因;国内郑沪等地纱厂对优质原棉的需求,是陕棉外销的外部诱因。战前陕棉分级、检验和打包等加工环节的改进,方便了棉花的市场交易。战前陕棉的对外运销,既承袭着传统的运输方法和交易习惯,也有陇海铁路西展后运输路线和方法的改变、以及运销合作新方式的应用,这共同促进了陕棉输出数量的增加。战前陕西棉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变迁。棉花产销的繁盛,影响了农家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灾后陕西农村经济的复苏。以棉业发展为契机,当地机器棉纺织工业得以建立,以棉花交易为基础的棉花市镇和金融汇兑业逐渐繁盛。棉业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部分女性职业结构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但不可忽视的是,陕棉产销繁荣下,部份地区也出现了粗绒棉短缺和粮食作物种植受排挤等方面的隐忧。通过将战前陕西棉业的发展放在近代全国棉业发展的历史范围中进行讨论,可以发现,抗战前的陕西棉业的发展,具有与全国棉业发展类似的制度和经济背景,陕西棉业同样深受国民政府棉业政策和全国棉市变动的影响。同时,陕西棉业发展也有其自身特点,这主要体现在,陕西在全国棉花供需格局中的特殊地位,是在战前开发西北的时代背景下才得以凸显。战前陕西棉业的快速发展,成为西北内陆和上海等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陕西地方经济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