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在SiC介质中的纳米晶硅薄膜结构与光致发光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晶硅由于其新颖的纳米结构特征使它具有不同于单晶硅和非晶硅的结构、光学以及光电性能,使它在硅基光电子器件和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综合评述了纳米晶硅薄膜材料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详细介绍了镶嵌在SiC介质中纳米晶硅薄膜的制备方法、实验设计、薄膜微观结构和光致发光特性的测量结果。采用磁控溅射共沉积技术在单晶硅(111)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工艺参数的Si1-xCx/SiC多层薄膜,然后在氩气保护下进行高温退火处理,利用Raman散射谱、X射线衍射(XRD)谱、傅里叶红外透射(FTIR)谱、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致发光谱(PL)等检测设备和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制备工艺参数对Si1-xCx/SiC多层薄膜相结构、表面形貌、晶粒尺寸等微观结构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光致发光的发光机理。当溅射气压为0.6 Pa时,得到的Si1-xCx/SiC多层薄膜表面较平整、致密,粗糙度较小,薄膜质量较好。常温下生长未退火和较低退火温度处理的薄膜的晶体结构仍然处于非晶相,当退火温度升到某一温度值时,非晶Si或SiC开始慢慢固相晶化,发生非晶态向纳米晶相的转变,逐渐形成了镶嵌在SiC介质中的纳米晶硅薄膜。但是退火温度达到何值时才发生晶化,受到复合靶上的Si/SiC面积比的影响,增加复合靶上的Si/SiC面积比可以降低Si1-xCx/SiC多层薄膜中纳米晶硅的晶化温度。另外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和复合靶上的Si/SiC面积比增加,镶嵌在碳化硅介质中的纳米晶硅平均尺寸都逐渐增大,晶体的结晶质量也随之提高。在退火或制备过程有氧原子吸收进来与未饱和的硅悬挂键相互扩散,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形成更多的Si-O键,有更多的未饱和硅悬挂键被氧钝化。在室温下观察到了Si1-xCx/SiC多层薄膜的二个光致发光峰现象,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和复合靶上Si/SiC面积比增加,二个光致发光峰都发生了明显的红移,但发光强度变化不一。我们用纳米晶硅表面的缺陷辐射复合发光来解释低能量发光峰,其发光机理归结为Si1-xCx/SiC多层薄膜中的未饱和的硅悬挂键有关的缺陷引起的发光,由于未饱和悬挂键钝化度的改变导致了该发光峰的红移。我们运用镶嵌在SiC介质中纳米晶硅薄膜的纳米结构引起的量子尺寸限制效应很好的解释了高能量发光峰,由于纳米晶硅晶粒的平均尺寸增加而导致了高能量PL峰的红移。
其他文献
对光子和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探知与解读、相互作用行为的驾驭与改造是当今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本论文面向该研究领域,以搭建实验平台为起步,以构建优良材料体系为基础,多
一维ZnO纳米材料是除碳纳米管外最受关注的场发射材料,目前主要有低温液相法和高温气相法可实现材料制备。液相法具有可兼容玻璃和塑料基底、适合大面积制备、热损耗低的优点
氧化锌(ZnO)具有宽禁带、高激子束缚能、无毒、价格低廉、较强的抗辐射能力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器、传感器等。另一方面,氧化锌由于其本征施主型点缺陷等呈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近年来,由于工业的急速发展,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逐年增高。因此,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分离变得至关重要。目前主要的气体能源成分包括烷烃、烯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