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0月11日,湖南卫视播出了一个户外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参考《爸爸!我们去哪儿?》的基础上, 《爸爸去哪儿》理智巧妙地加入中国特有的本土化要素,由此引发了电视荧屏上的“亲子热”,相继出现了如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宝贝对不起》等同类节目。与此同时,由于涉及到孩子的原因, 《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类电视节目也遭受到社会各界批评的声音。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爸爸去哪儿》这一综艺节目进行文化批判:首先, 《爸爸去哪儿》以“真人秀”的方式解构了作为“神”的明星,又通过熟悉事物陌生化、抽象情绪具象化、隐私生活透明化的方式建构了新的神话,培养了明星和受众的“拟态人格”,导致该节目假装出的真实与之标榜的“真人秀”主题形成矛盾。其次, 《爸爸去哪儿》的文本修辞偏离现实语境,媒体镜像偏离人物内心,这导致受众形成了与社会现实和实际情况相偏离的认识,特别是孩子不能将“电视中的父子关系”与“现实中的父子关系”区别开来。再者, 《爸爸去哪儿》的节目规则以制造冲突的方式丰满剧情,以拼凑剪辑的方式展开叙述,故意制造冲突的手法将孩子出于最本我的反应置于万千受众面前,这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和对孩子“快乐”的榨取,拼凑剪辑的方式是对孩子“性格”的隐瞒和对受众的隐瞒。最后, 《爸爸去哪儿》不仅在节目中,通过培养明星“拟态人格”的方式过度消费明星,而且在节目外,通过各种平台包装营销明星,导致与该节目相关的社交媒体、电商等主体存在,过度消费明星和受众。作为亲子真人秀节目的成功典范, 《爸爸去哪儿》实际上是通过“建构——解构——再建构”的方式上演了一部新的“神话”,综艺节目的这种制作过程不仅是对明星的消耗,也是对受众的消耗。这种缺陷应该引起受众和综艺节目制作人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亲子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