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语义的角度,以英语、日语、汉语中存在的“名词+动词”构成的复合名词为研究对象,解释了三种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型的复合名词的形成理由、复合的难易程度并对该复合名词的语义进行初步分析。
文章分成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先行研究回顾,介绍RoeperandSiegel(1978)的第一姐妹原则、Lieber(1983)的项连接原则、Grimshaw(1990)的原型题元层级理论、影山(1993)的内项复合等理论。第二部分运用影山(1993)的内项复合理论对名词作为动词的项的“名词+动词”型的复合名词进行分析。并且对内项、外项与动词复合时的生产性高低作出解释。第三部分是针对名词作为动词的附加语的复合名词进行分析。采用雷达图分析方法对字典收录的词条的统计与计算,得出三种语言中附加语与动词复合时的生产性层级关系。第四部分是对“名词+动词”型的复合名词的语义进行分析与归纳。最后一个部分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
本文得出的结论:
(1)英语、日语和汉语中,各种语义角色的名词在与动词复合构成复合名词时,其复合的难易层级如下:
Theme>Instrument>Location/Time/Manner>Agent/Goal
(2)不管名词是动词的项还是附加语,它与动词构成的复合名词都有自指的语义;表示转指时,其语义主要体现为施事、产物和工具,而转指时间和场所的都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