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造成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打破全球的碳平衡。因此,探索有效降低大气中CO2浓度并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是有效降低大气CO2浓度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研究课题。过渡金属氢化物作为多相催化领域中各种能量相关反应的重要催化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有限原子组成的过渡金属氢化物团簇具有确定的组成和结构,为在分子水平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造成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打破全球的碳平衡。因此,探索有效降低大气中CO2浓度并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是有效降低大气CO2浓度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研究课题。过渡金属氢化物作为多相催化领域中各种能量相关反应的重要催化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有限原子组成的过渡金属氢化物团簇具有确定的组成和结构,为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理解凝聚态催化剂活性中心还原活化CO2的反应路径和反应机理提供了理想模型。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合光电子速度成像技术,研究了(M–CO2)-(M=Cu,Ag,Au),HPt CO2-,HNi CO2-等价电子体系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并对过渡金属配合物活化转化CO2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1)利用负离子光电子速度成像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Au-配位活化CO2的反应。光电子速度成像谱中只探测到化学吸附的配合物,即(Au-CO2)-结构。反应势能面计算表明化学吸附的(Au-CO2)-负离子是热力学稳定的,而Au-活化还原CO2形成CO的反应通道,无论是从热力学还是动力学上都是不可行的。EDA-NOCV分析(M-CO2)-(M=Cu,Ag,Au)体系中金属M与CO2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金属的孤对电子迁移至CO2的反键轨道,实现对CO2的还原活化。之后对同族的(M-CO2)-(M=Cu,Ag,Au)负离子配合物在同样的理论水平下进行系统地理论研究,由于Cu,Ag,Au的电负性和相对论效应的差异,金属原子对CO2活化程度各不相同,其中(Cu-CO2)-中CO2活化程度最大。(2)在Pt H-负离子与CO2气相反应,Pt H-负离子表现出Au-负离子相似的活化CO2的反应活性,即通过实验和理论对比,确认实验中探测的产物离子是含CO2配体的HPt CO2-配合物负离子,而非含CO配体产物HOPt CO-配合物负离子,尽管羰基配合物比CO2配合物热力学更稳定的多。反应势能面计算表明,反应停滞在HPt CO2-结构上,是因为后续的氢化还原反应存在很高的能垒,动力学不可行。(3)采用光电子速度成像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Ni H-还原活化CO2的反应。结果表明,反应除了生成CO2侧配位于金属核的初级产物HNi CO2-,还得到了CO2活化还原为CO的羰基配合物HONi CO-。Ni H-还原活化CO2势能面计算表明,生成羰基配合物HONi CO-在热力学和动力学都是可行。之后的EDA-NOCV分析表明,CO2侧配位于Ni原子,有利于d轨道上的电子注入CO2的π反键轨道,一方面起到活化CO2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了初级产物HNi CO2-的配位稳定能,从而容易克服HNi CO2-继续转化的能垒。总之,气相离子反应在完全可控、可重复的条件下,通过光谱实验结合理论计算,过渡金属配合物离子模拟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解析孤立环境下CO2的还原活化反应的动力学,为理解相关凝聚相体系的反应机理细节开辟了一条理想的途径。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过渡金属配合物吸附、活化、转化CO2的一般规律,促进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CO2转化反应的金属催化剂的合理设计和改进。
其他文献
电影明星是影片的核心要素,作为银幕上最为显著的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成为需要关切的现实问题。电影明星是社会形态变迁的一面镜子,显现着每个时代的民族主义、阶级意识、道德观念和人性欲望。历史上的诸多明星现象仍然对今天的中国电影发生影响并具有启发性的价值。民国是中国明星蓬勃兴起的阶段,滋长出极具特色的明星文化,与当下多样纷呈的明星现象遥相呼应,十七年期间的电影明星与当代的主流明星文化具有亲缘性。这正是
“量”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表征世界的一种重要认知范畴。在人们对客观世界中各种因素的量化处理和多种手段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语言世界的量范畴,即语义范畴。因此,认知范畴通过语言化形成了语义范畴。语言系统中的量多种多样,有事物多少的量、空间占位的量、时间长短的量、动作变化的量、程度高低的量等,这些下位范畴的量同属于“量”这一上位范畴。事物量主要通过物量名词来表示,具有空间义;事件中常包含有时间量和动作量,动词
自油画舶来中国后,整体面貌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这其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油画相结合,成为新时代下艺术家的重要探索方向。我国的古代壁画在漫长的保存过程中,墙体在经历自然原因如风雨侵蚀、烟熏所导致的破损与变色;或经历人为原因如剥离等破坏所导致的断裂后,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崭新”面貌。古壁画中的剥变感就来自于观看我国现存古代壁画的“现状形态”带来的特殊审美感受。本文结合文献研究、个案分析、实地、
本文认识到点景建筑元素在传统山水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山水画中点景建筑元素的发展和变迁入手,进行现代都市建筑元素介入山水画的创作实践研究。通过对点景建筑元素在山水画中的介入研究,再重新审视山水画的精神实质,认识到山水画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思想上都与之前不同,山水画已经不再局限于农耕时代下士人所说的那种境界,士大夫所表述的山水世界已经被扰乱了;且山水画中点景建筑元素的发展和变迁,也更多的是反映画家对
阅读是儿童从书面文字中获取信息的复杂认知活动,一般认为儿童阅读指通过识别和操纵语素理解词义,再将各个词义进行组合以理解句子的含义,最后整合句义通达文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语素加工的不完整或不准确都可能导致阅读的困难,因此语素意识在阅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不同类型的语素意识对应着不同方面的语素加工能力。然而,以往研究较少关注语素意识对儿童阅读的作用机制,同时对儿童阅读能力的测查也不够全面。小学高
生态美学是新时期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因其强烈的现实性,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曾繁仁也成为生态美学理论的重要开拓者。曾繁仁的生态美学思想以当代实践存在论哲学为根柢,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实践的生态哲学观,海德格尔、大卫·格里芬等关于存在论的哲学观,以及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智慧,确立了生态美学研究的生态整体主义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含生态维度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
意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高度凝结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智慧与哲理,是中国自古以来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如今,意境在艺术设计领域备受推崇,论文以意境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意境营造,推动视觉艺术语言的民族化、本土化发展。本文将中国传统意境理论引入视觉传达设计中,从美学与哲学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了意境理论的源启以及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发展演变,分析了意境理论的本质及相关特征即“境生象外”
中国山水画是在中国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哲学包含老庄道家,孔孟儒家等思想。而山水画的发展正是受到道家、儒家以及佛家中的禅宗等思想的影响,并从人物画中脱离以独立的绘画形式存在且发展壮大。在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画面蕴含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中贯穿始终。隐逸之情的哲学思想在山水画中潜行发展。不同时期的“隐逸”思想也有不同的变化。本文主要从宋代山水画中的渔隐题材入笔,在分析两宋时期的时代背景和
1910年8月,《小说月报》创刊于上海,由商务印书馆总发行,于1931年12月停刊,总共22卷,126期,以1921年为节点分为前期和后期,在晚清民国时期是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通俗文学期刊。戏剧作品在前期《小说月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前期《小说月报》共刊载戏剧作品三十七部,其中传奇杂剧十七部、新剧二十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前期《小说月报》刊载的传奇杂剧和新剧,该刊的创刊时间为清末民初,正值新旧交替
文章主要以雷佳演唱的版本为主要分析,以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木兰演唱的咏叹调《木兰花》为例,不仅探讨并研究了该歌剧的整个剧情分析以及歌曲《木兰花》在第三乐章中的人物角色性格分析,还以主要唱段《木兰花》的演唱处理分析作为研究核心,本文总共从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笔者首先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明笔者选择歌剧《木兰诗篇》的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阅读有关歌剧《木兰诗篇》的书籍、论文、期刊等资料,对歌剧《木兰诗篇》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