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大众传媒,一般认为新闻语篇是对社会生活客观、中立的反映。集体身份是“社会中的一个位置”(Simon&Klandermans.2001:320),是由有着相同特点的群体构成的。新闻语篇对集体身份构建的报道因而应有利于人们解读社会群体的身份。本文尝试对新闻语篇中的集体身份构建进行批评性分析。本文认为新闻语篇没有完全客观地传递信息,而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记者的集体无意识会影响集体身份的构建和解读。作者因此在系统功能语言语法、评价理论和互文性理论框架下,对《人民日报》近年来刊登的30篇关于农民工的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分析,着重分析包括过程类型、评价资源和互文性在内的一系列语言和符号特征,旨在对农民工的集体身份进行社会-认知解读,以探讨农民工的集体身份是如何在文本里构建的。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人从不同视角对集体身份的研究和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对新闻话语的分析,发现极少有文献对其中的集体身份进行批评性分析。作者接着以系统功能语法、评价理论和互文性理论作为框架,对《人民日报》中30篇关于农民工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以期发现其集体身份在新闻报道中是如何建构的。本文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在所分析的30篇新闻报道中,所有过程类型在新闻里都有所体现,其中物质过程、话语过程和关系过程较多使用,往往把农民工描述为行为者。第二,各种评价资源在新闻报道里都有所体现,尤其态度资源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介入和级差资源。同时,评价资源的各次系统和次范畴具有不同的体现形式。第三,新闻报道具有“明示性”互文性和“构建性”互文性特征,记者往往采用引用、惯用语、体裁和主题等互文性特征来建构农民工的集体身份。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在系统功能语法、评价理论和互文性的框架下,对有关农民工的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分析,从而发现其构建方式。其次,本文的分析结果有助于让读者形成批评性阅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