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产业化实践为何存在多种不同的组织形态?从现有的理论来看,主要形成了三个重要的分析范式,以产权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为代表的个体中心主义分析范式,以社会镶嵌理论与结构洞理论为代表的网络中心主义分析范式,以及以组织制度论与种群生态论为代表的环境中心主义分析范式。三种分析范式虽然对产业化的组织现象给出简洁有力的解释,但都采用了相对片面化的处理策略,即强调交易成本与个体效用、关系与互动网络、外部环境与合法性对于产业组织过程的决定性意义,因此有必要做出理论上的整合。在促进农业产业组织过程分析由决定论向互构论转换的过程中,组织生态学的分析视角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分析视角,可以将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视作视作一种生态系统。首先,任何组织生态系统都会受到环境的建构,农业产业化外部环境的差异性主要由市场造就(政府更多造就外部环境的一致性),市场结构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生成的关键因素,由此引入产品标准化与供求规模化变量,从产品的销售环节对农业产业组织过程展开分析。其次,被环境建构的行为主体依然有能力做出选择,通过能动性行动对组织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发生在劳动过程之中,以农户劳动与生产技术的分离程度为变量,从产品的生产环节对农业产业组织过程进行分析。再次,基于利益一致性而非共同目标的组织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运转,需要创造出一定的关系纽带或共识体系,社会资本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生成的又一重要因素,从关系、信任、规范等方面关注其作用发挥机制,对上述销售/生产环节中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关系的有效维护进行分析。围绕市场结构、劳动过程、社会资本所建构出的分析指标体系,可以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影响因素及生成逻辑问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依据组织程度的高低将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分布视作连续谱,纯粹市场化交易和完全企业化生产则是连续谱的端点,处于端点之间的中间层组织形态依据交易复杂程度与绩效评估难度,得出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等三种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理想类型。苏北S县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案例表明,不同类型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都能够使农产品有序生产出来并顺利进入市场实现其价值。在Y镇苗木产业组织过程中,由于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供求规模化程度低、农户劳动与技术处于高度结合状态,其所形成的是“经纪人+农户”的松散型组织形态,社会资本在其中发挥核心的组织作用;在M镇草莓产业组织过程中,由于产品适度标准化、供求适度规模化、农户劳动与技术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其所形成的是“大户领办合作社+农户”的半紧密型组织形态,社会资本在其中与契约规制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在T镇商品鹅产业组织过程中,由于产品标准化程度高、供求规模化程度高、农户劳动与技术的分离程度高,其所形成的是“企业+农户”的紧密型组织形态,社会资本在其中发挥辅助性的组织作用。可以看出,随着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由紧密型到半紧密型再到松散型的过渡,产品标准化程度、供求规模化程度、农户劳动与技术的分离程度越来越低的同时,社会资本运作的重要性程度越来越高,即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生成逻辑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进一步理解,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并不存在低级与高级之分,组织形态紧密化程度(组织化程度)越高也并不意味着组织形态越高级、越有效率。不同类型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是否有效率,关键不在于其本身具备何种组织优势,而在于是否具备其组织功能发挥作用的条件。特定条件与特定的农业产业组织过程相对应,进而塑造出特定的组织形态。因此农业产业化实践中不能简单追求高度组织化,不能简单推广“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农户”等典型模式,而应在对市场结构环境、劳动与技术可分离状况等条件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这种从农产品的销售环节和生产环节对农业产业组织过程做出的分析,是对交易成本理论解释思路的扩展与深化。突破对组织现象和过程的单维度实体化理解,能够显示出农业产业化灵活柔韧的组织特征。同一种组织形态从可抽离的不同维度进行分析,能够得出不同的组织边界和组织规模,以此可为组织理论研究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