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从直接调控到间接调控的转变,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由贷款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部分学者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在我国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逐渐增强,使得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产出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因此,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是否仍然有用,以及是否存在更好的政策工具就成了学者们讨论的焦点。
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规则理论以及关于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实证研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呈现出对货币政策规则的适用性。而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也越来越重要。因此,通过借鉴国外货币政策理论研究,寻找适合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货币政策规则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试图从泰勒规则出发,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证检验,来回答这些问题。
本文使用1996年一季度到2010年四季度的季度数据,分别用OLS方法和GMM方法检验了传统泰勒规则、引入利率平滑型的泰勒规则、前瞻与利率平滑混合型的泰勒规则以及引入货币供应量之后的泰勒规则。通过对结果的比较研究,发现传统的泰勒规则并不适合描述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利率规则值与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实际值的拟合程度较低;引入利率平滑后的泰勒规则,利率规则值能够与我国的货币操作拟合的很好,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表现出明显的利率平滑特征,而通过观察我国实际的货币政策操作,也能发现央行平滑利率的行为;通过对前瞻和利率平滑混合型的泰勒规则进行检验后发现,考虑前瞻性后的泰勒规则与未考虑前瞻性的泰勒规则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别,二者均为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货币政策规则;通过对引入货币供应量的泰勒规则进行检验后发现,该规则能够较好的描述我国利率的变化,平滑利率系数较大,说明具有明显的利率平滑特征,通货膨胀率的系数为正,且大于1,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反应充分,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名义利率上升的幅度超过一个百分点,使得实际利率上升,从而起到抑制经济过热,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经济的作用,产出缺口的系数为正,说明名义利率与产出缺口正向变动,产出缺口扩大时,名义利率上升,从而起到抑制经济过热,缩小产出缺口,稳定经济的作用,货币供给缺口的系数为正,说明货币供给增长与名义利率呈正向变化,当货币供给大于潜在货币供给时,名义利率上升,对这一现象的一种解释是我国目前的结售汇制度使得货币供给量由于外汇占款而被动投放,央行在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和提高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手段时,给货币市场传递出流动性紧缩的信号,因此货币市场对此反应表现出的名义利率上升。
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将引入货币供给因素的泰勒规则作为我国制定货币政策的参考依据,可以给货币政策一个明确的目标值,从而稳定市场预期,使得货币政策充分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