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也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土壤磷的化学、生物有效性变化和机制,是土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不同生态气候农田连续施肥下土壤有效磷的演变特征和机制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分析了十三个15–31年长期试验点(四个单季旱作、五个双季旱作和四个水旱轮作农田)不施磷(Control、N)、化学磷肥(NP、NPK)和有机肥配施化学磷肥(NPM、NPKM)等处理的观测数据,结合温室盆栽试验,主要研究(1)长期不同施肥土壤有效磷的变化特征;(2)不同作物土壤有效磷的农学阈值;(3)不同施肥下土壤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特征;(4)不同C/N有机物料对磷素循环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长期不同施肥下十三个点土壤有效磷的变化总体为:有机肥配施化学磷肥增加4.2mg/kg/yr,化学磷肥增加0.9mg/kg/yr,不施磷下降0.2mg/kg/yr。旱地农田中有机肥配施化学磷肥提升了土壤有机碳,提高了有效磷及其占全磷百分比(磷活化系数);若土壤有机碳增加1.0g/kg,有效磷增加0.04–0.15mg/kg,磷活化系数增加0.3–1.2%。水旱轮作土壤有机碳与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磷活化系数关系不显著。(2)不同作物土壤有效磷的农学阈值总体为:小麦、玉米和水稻土壤有效磷的农学阈值分别为7.5–23.5mg/kg、5.7–15.2mg/kg和4.3–14.9mg/kg。除哈尔滨外,其余点土壤有效磷需要在基础值提升2.8–18.9mg/kg,才能达到相应作物的农学阈值。(3)不同轮作下土壤有效磷的变化显著受到磷盈亏的影响。每盈亏100kg P/ha,双季旱作下土壤有效磷平均增量为:有机肥配施化学磷肥(11.1mg/kg)>化学磷肥(2.3mg/kg)>不施磷(0.7mg/kg);而水旱轮作则不同,化学磷肥(11.6mg/kg)>有机肥配施化学磷肥(6.3mg/kg)>不施磷(~0mg/kg)。单季旱作下,上述两类施磷处理在各试验点的有效磷增量不同。单季和双季旱作下,土壤有机碳增加促进了盈余磷转化成有效磷,而水旱轮作下,有机碳对盈余磷的转化没有显著影响。(4)在磷盈余和亏缺下,不同C/N有机物料对磷在土壤-微生物-植物间组分变化有显著差异。在磷盈余下,低C/N有机物料显著增加了微生物对磷的固持、促进了植物对土壤有效磷的吸收,微生物磷占总磷比例在C/N12.5、25和50依次为5.4%、4.7%和1.7%;植物磷比例分别为14.8%、9.5%和2.1%。在磷亏缺下,低C/N有机物料仅增加了微生物对磷的固持,而未增加植物对磷的吸收。综上,我国典型旱作农田(特别双季旱作)配施有机肥对土壤有效磷的提升、加快达到有效磷农学阈值的效果显著优于水旱轮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在磷充足的农田选用低C/N有机肥更有利于促进植物和微生物对土壤磷的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