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乡村老龄化的加剧及劳动人口的下降,近年来乡村本土老年人自发开展的“互助养老”现象逐渐萌芽,成为对乡村现行养老服务体系“家庭--社区(乡镇服务中心)--机构(养老院)”三方的有效补充。在过去十多年内,基于互助养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多围绕在“互助幸福院”模式下的集体养老设施营建研究范围。然而世界各国在相关互助养老及社区环境更新实践中,普遍是将互助视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将互助开展的人居环境视作以特定块域为单元,围绕某种互助关系而建立的具有“灵活性”与“连续性”特征的模式。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乡村本土老年人自发开展的互助养老现象及其人居环境进行判断,并进一步建立适宜于乡村的互助人居建构模式即“邻里支持单元”的认知框架,用以引导和支撑其健康发展。研究遵循“价值思辨—机制解析—模式建构—营建策略”的逻辑,借助多学科视角,通过资料分析、实地调查、网络计量与定性分析等手段,判断和认识互助养老现象的价值、互助人居的适用性及内在机制。引入老龄社会学相关理论阐释乡村“邻里支持单元”的概念及内涵,并建构和实践其空间模式。通过价值思辨,可知互助现象并不是乡村的新生事物,它曾经是过去几千年中乡土时代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社会发展和价值观的演变,互助现象及互助人居逐渐衰退和萎缩。然而,在当代农村养老问题日渐突出的背景下,这一现象重新自发萌芽,逐渐受到乡民主体、地方政府乃至国家政策的重视,展开了多种尝试。因此笔者从乡建者的角度,提出乡村营建相应的互助人居是适时宜、必要、可行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网络分析方法展开对样本村互助养老现象的机制解析。借用互助网络与空间网络模型去探究互助养老组织与其空间载体之间的模糊结构关联与规律。包括互助组织模式与空间整体布局的关联、互助网络指标与空间网络指标的相关性,以及一些村庄特殊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以顺应现状互助人居的客观现象并解决其存在问题为目标,结合国外相关理论,提出“邻里支持单元”的互助人居概念,并阐释概念成立的驱动条件,包括诱发因素,原发性内驱动力及外延性潜在资源三方面。进一步结合社会网络理论,从“关系”、“传染物”、“行动者”三个角度,提出“邻里支持单元”营建模式的三个特征:运营单元、功能单元和空间单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可能出现的空间要素及构成方式,提出较为完整的互助人居营建模式。营建策略部分立足于顺应村庄原有社会关系与地域条件,在有限的人力与财力资源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设施建设,不影响原有空间结构,提供具有较强适应性的“邻里支持单元”营建策略,涉及到营建原则、营建机制,以及空间构建。最后,通过实证研究,以浙江德清东沈村为载体,结合当地养老现状、问题及资源,实践“邻里支持单元”互助人居理念下的营建体系及空间建构,以期对乡村适老化人居的营建有所裨益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