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万·伊利奇是社会批评家、激进的教育学家、“非学校化社会”教育理念的创始人、“非学校化运动”的杰出领袖,其著作《非学校化社会》所提出的“非学校化社会”教育理念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念为人们重新审视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陷与不足,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批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国际背景与美国国内背景构成了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教育冲突论、社会批判理论、无政府主义论与终身教育理论等是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教育理念的主要理论基础。依照教育冲突论,伊利奇对学校的存在价值提出了质疑。植根于社会批判理论、无政府主义论与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伊利奇强烈呼吁尊重人的本性,主张废除学校,以消除人的异化现象,实现人的自由与自主。终身教育理论也为伊利奇否定学校、主张“非学校化社会”教育理念的观点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教育理念以“为什么废除学校——废除什么样的学校——废除学校后如何开展教育”为主线展开。伊利奇认为学校过度制度化、注重隐性课程的传授与学历证书的追求,导致了教育的现代化贫困,难以实现教育公平,因此他坚持废除那些充满虚伪神话的学校。这些包括作为现代世界宗教的学校、作为虚假公用事业的学校以及充斥着制度化神话的学校在内的学校,非但不能促进反而严重危害了人的健康成长。学校废除后,教育活动由教育用品参考服务、技能交换、伙伴选配与专职教育工作者等四种服务,即他所谓的“学习网络”来承担。 “非学校化社会”教育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严重弊病与缺陷,对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客观地讲,“非学校化社会”教育理念本身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许多观点过于激进。一方面教育冲突论、社会批判理论及无政府主义论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性与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伊利奇存在对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理解有误,对“童年时代”认识不足,对个体主体性盲目夸大、忽视机构主体性价值等问题。在实践层面,废除学校、以学习网络建构取而代之来实现非学校化的社会这一教育构想面临诸多的实践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