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社会语言学现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致力于语码转换领域实例研究。在人口众多、五方杂处的上海地区,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往往会出现普通话与上海话之间较为频繁的语码转换。本人通过调查访谈与语料采集的形式,记录上海地区语言态度及语码转换具体实例,对上海地区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剖析。本人语言态度的调查以浦东新区学校教师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为主,在调查访谈过程中,记录受访人的基本信息与具体访谈内容。本人语料的来源以上海市区为主,在语料采集过程中,收录公共场合市民对话、广播电视节目对话等语码转换语料。通过对具体语料的统计整理、分类分析,探讨产生语码转换的动机、社会心理及其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理论依据是Scotton(1988)的“标记理论”,根据标记理论将口语材料分为无标记转换与有标记转换两类。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还运用了Ferguson(1959)的“双语体理论”、Giles(1979)的“言语顺应理论”、Fishman(1968)的“语域理论”等语码转换方面的重要理论。本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前言,概述语码转换的定义及社会语言学研究情况,第二章是语言态度调查,通过对浦东新区语言态度的调查访谈,探讨人们对普通话与上海话的语言态度。第三章是口语语料分析,通过对录音口语语料进行整理归类,从“标记理论”出发,探讨语码转换的动机与社会心理。第四章是交际情景分析,从“语域理论”出发,探讨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话题对语码转换的作用与影响。第五章是总结与思考,基于调查访谈与口语语料,总结上海地区普通话与上海方言发展情况,并预测语码转换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