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规模经营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文以规模报酬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农业生产函数理论、耕地规模经济理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以及人本管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对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阐述,分析了农户耕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其行为的影响因素,估算了最优耕地经营规模,并对当前四类典型规模经营实现路径的优缺点、条件、适应范围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本文以山东典型地区为样本区,通过农户访谈收集了379份农户调查问卷,以此为数据基础,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Heckman二阶段模型、生产函数模型以及对比分析法,探讨农户耕地规模经营意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据此估算出被调查地区耕地最优经营规模及其实现路径,为促进实现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案例区被调查农户兼业度较高,耕地细碎化程度严重,耕地流转不活跃,导致耕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农户对相关土地政策的认知程度低,对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明确,耕地流转过程中合同不健全,致使农户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而非农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农户认知的提高。(2)基于农户整体的分析表明,耕地经营规模和家庭农机价值对耕地规模经营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户年龄和距离最近城镇的距离对耕地规模经营意愿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年龄、家庭当前耕地经营面积、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认知水平以及距离城镇的距离对农户规模经营行为的发生产生促进作用。户主、农业保险以及家庭人口数对规模经营行为具有抑制作用。(3)影响农户耕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因素与行为的因素存在差异。在耕地规模经营的农户意愿方面,非农化水平对山区农户和平原地区农户耕地规模经营意愿产生方向相反的影响;山地丘陵地区农户规模经营意愿还受到当前经营规模满意度、农户家庭人口数量和距离城镇距离的影响;平原地区农户规模经营意愿却受到农户年龄、耕地经营面积和区位因素的影响。在农户耕地规模经营行为方面,农户文化程度对不同地区的耕地规模经营行为发生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当前耕地经营规模却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距离城镇的距离对山区农户和平原地区农户分别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农户性别、土地政策制度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认知对山区农户规模经营行为发生产生负向影响。非农化水平和新农村养老保险对山区农户规模经营行为的发生产生正向影响,农户对当前经营规模的满意度对平原地区农户规模经营行为的发生产生正向影响。地块数、家庭人口数量对平原地区农户规模经营行为发生产生负向影响;(4)通过以家庭净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运用农业生产函数模型,估算出被调查地区耕地的户均最优经营规模为86.4亩,远高于当前农户家庭耕地经营面积。农户的耕地经营面积还需根据农作物的种类不同以及地区自然环境等做出适当调整,本文的最优经营规模是针对全体农作物的一个均值规模。(5)运用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出四类典型的规模经营实现路径的主要特征、实现要求、适应的范围、优势和存在问题,为农户合理选择适应的规模经营路径提供依据。 最后提出山东省促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1)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激活农村土地流转市场。(2)采取恰当方式,引导农户进行不同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3)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降低规模经营风险损失系数。(4)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为以后有效推进和发展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