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我国耕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可开发潜力小,加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快速阶段,城镇发展过程中引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非农业人口的增加,人们对粮食与其他农作物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有限的耕地提供更多的产出,因此,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改变目前耕地粗放利用的模式,走集约高效利用的道路,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理论上来讲,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应是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但事实上,许多地区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耕地保护意识和粮食安全意识低下、“占优补劣”、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低、耕地撂荒等问题,导致耕地粗放利用,进而又影响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并未实现耦合协调发展。本文以四川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结合2007-2013年各地级市城镇化和耕地集约利用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数据,通过分别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构建了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关系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水平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模型和方法,借助Excle软件、ArcGIS软件、DPS数据处理软件和GeoDa软件,对2007-2013年四川省18个地级市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四川省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不高,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为中等水平,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为低度集约水平,但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的态势,且空间差异明显。(2)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以较低度耦合阶段为主,耦合协调关系趋向于优化发展。2007-2013年四川省大部分地级市城镇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或两者均相对较差或两者差距较大,发展水平不协调,但与2007年相比,2013年四川省18个地级市中属于较低度耦合阶段和较高度耦合阶段的地区数量不断增加,属于低度耦合阶段的地区数量不断减少,耦合协调关系趋于优化发展。(3)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度区域差异明显。总体特征表现为:东西方向上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高点集中在中部成都平原附近;南北方向上基本形成以成都市-资阳市为轴线,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就2013年来看,属于高度耦合阶段的地区只有成都市,其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均很高,两者基本形成了相互促进、和谐互动的关系;属于较高度耦合阶段的地区为攀枝花市,城镇化和耕地集约利用开始出现良性耦合;属于较低度耦合阶段的地区包括绵阳市、自贡市和雅安市等11市,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不协调;属于低度耦合阶段的区域包括巴中市、宜宾市和达州市等5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均很低,两者依赖程度较弱,相互作用不明显。(4)四川省(不含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不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但空间集聚特征减弱,不断向随机分布转变。(5)四川省(不含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度的局部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性和和相关性,主要包括“高-高”类型区和“低-高”类型区两种类型区。(6)四川省城镇化系统与耕地集约利用系统之间的关联度较强,属于中等关联度。其中,城镇化系统中的环境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城镇化水平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最大,耕地集约利用系统中的耕地投入强度和耕地可持续度对城镇化的影响最大。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结合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关系的现状,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环境城镇化水平;增加耕地投入,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因地制宜,实现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