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形态转变,医疗科技进步虽然有利于人口疾病死亡率的下降和平均余命的延长,但寿命延长所引发的自然老化增加了老年人失能、失智的时长,为了应对老年人的失能风险以及缓解由此带来的急性医疗资源的消耗,我国于2016年提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开展试点工作。但通过梳理我国试点地区的政策,发现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目标人群的界定、照护需求等级、照护服务内容等方面均不明确、碎片化、粗略化,尤其老年人失能等级标准和照护需求评估制度尚存在诸多问题。基于现实背景和实践意义,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失能老人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建设经验、学术研究,创新借鉴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分析框架,试图在已有量表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双界线”Alkire–Foster方法构建失能老人多维失能评估指标并测算我国老年人多维失能指数。本文采用201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以60岁及以上老人为研究对象,使用STATA14.0统计软件,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确定从个体、社会和资源三个方面研究分析,个体层面本文选取日常生活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沟通能力、感知觉功能、移动能力、认知功能6个维度,资源层面选取居家照护环境维度,社会层面选取社会活动参与能力维度等共8个维度的31个指标,分别进行单维失能测算、多维失能测算、多维失能指数群组分解等数据分析以及指标阈值维度阈值的稳健性分析。通过多维失能测算,研究发现:(1)我国老年人存在日常生活能力维度以外的多维失能。31.4%的60岁以上老人存在2个维度以上的失能,27.5%以上的老人存在8个维度中任意3个维度的失能,经过稳健性分析验证,如果采用较为严苛的标准评估,仍有18.2%的老人存在多维失能状况;(2)就分群体样本分析,女性老人、高龄老人和农村老人的多维失能率更高,应增加对该群体的关注和照护支持;(3)就各个维度对于失能指数的贡献率,老年人IADL、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障碍维度的贡献度最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首先,借鉴可行能力理论和国际经验,积极探索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多维复合型失能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多维失能老人开展全面的照护需求评估并提供健全的照护管理;其次,研制全国标准化的评估操作流程(SOP)、照护管理制度和电子评估系统,实现全国执行的标准化和公平化;最后,为提升失能老年人的可行能力,基于多维失能等级和照护需求评估结果,以“需求侧”带动“供给侧”,推动多元化社区居家照护资源的发展。